(国家意志与公民表达)仲呈祥: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人物简介:
仲呈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人文 学部委员、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给力之语:
“在我看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理应成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发展的母体。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
——仲呈祥
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仲呈祥
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我想就当前戏剧舞台和影视艺术中“改编经典”的文化现象对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民生环境及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作用和影响,汇报点粗浅认识。
先从事实说起吧。戏曲《赵氏孤儿》本是中外闻名的经典。之所以西方人早就关注它,乃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历 来倡导的以剧中人物程婴、公孙杵为代表的“大忠”战胜了以屠岸贾为代表的“大奸”这种道德观。以及这部经典作品之魂。 但现在据此改编的同名话剧和电影却偏偏横移挪用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说按照“现代人性观念”,原作讴歌的“大 忠”是“小市民的愚忠”,于是,以“创新”的招牌对经典横加“解构”乃至“颠覆”。再如,关于“吴越之争”的经典传说 ,早已深入民心,勾践作为卧薪尝胆的民族精神象征的艺术典型,西施作为献身报国的伟大女性的艺术典型,范螽作为反抗以 强凌弱的知识分子的智慧典型,从精神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确有一部描写“西施归越”的戏曲作品,却偏要在“ 创新”旗号下“解构”并“颠覆”这些优秀的典型形象。改编者按“人性复杂”索骥,硬要描写越灭吴后西施还朝,勾践一见 便因其貌美而强行纳入宫中为妃,发现西施腹中怀有夫差的“敌种”后又发配往荒郊,范螽闻讯怒发冲冠,赶往荒郊怒斥西施 背叛与他的爱情……这样,改编者一连串地把活在人民心中的美的艺术典型勾践“颠覆”为“色狼暴君”、西施“颠覆”为“ 色女荡妇”、范螽“颠覆”为“头顶绿帽的小肚鸡肠。”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此种对待经典的改编殃及精神“民生”,令人忧虑。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诚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概括的“道德的抽象继承论”所深刻揭示的 那样,经典中承载着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代代相传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需要我们自觉地把它“ 抽象”出来,“继承”发扬,使之成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资源。此言甚是。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 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以民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理念主张 ,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而且也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 危机和精神危机开出了救治的文化良方。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 重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是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改编经典,应视为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改编 ,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读解阐释及其所吸收的所处时代新鲜的思想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应该力倡遵循着经受历史和人 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创新,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 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感和迎合时尚市趣。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生理上的 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我们绝不能乐此不 疲、麻木盲目。须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厦,是靠历代经典作家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为根根栋梁支柱搭建起来的, 倘容忍将这些栋梁支柱一根一根囫囵吞枣地用西方观念加以解构、拆卸、颠覆,那么,这巍巍大厦将坍塌下来,中华民族就将 失去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的文化艺术之根!这是多么危险啊!我们切记不能一边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能把伪经 典捧上天。
在我看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理应成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发展的母体。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惟有 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惟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自觉,就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天下 大同”;自信,就是要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足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动。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 作品的做法,丧失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自信,确实了对民族文明传统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 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精神“民生”氛围。这,既表现出文化建设上的一种盲目,又暴露出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一种自卑,更不能走向文化自强。因此,切不可等闲视之。
背景链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 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 、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编辑整理:刘志敏签审:邹浩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