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2版)
这次去上海,做了沪上一档节目,主要讨论了新版红楼梦热播后,带来的种种争议。
我提出了一个令众人群而攻之的观点——新版红楼梦比87版红楼梦更好看,甚至会更经典。
这句话说出来,一定是挨骂的,上次的文章,已经被人批吹捧李少红了。而这次,我不关心李少红,只说新版红楼梦究竟超越87版在哪些地方。
人们都是恋旧的,通常会把回忆中的,已经习惯的东西当成最好的。所以我经常说,回忆是一种毒药,能够让人止步不前,看不到眼前的美好。
87版红楼梦刚上映的时候,同样引发巨大争议,同样被专家、观众痛斥,甚至差一点被停播。这和如今新版红楼梦何等的相像。当时的造型被斥责,当时的演员被嘲笑,这与现在,几乎就是翻版。
平心而论,新版红楼梦当然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没有什么电视剧是完美的,更经不起人们像放大镜似地观察。但必须要指出的是,新版红楼梦无论是硬件、软件、主观和客观,都全面超越了87版红楼梦。
1.新版红楼梦在立意上,比87版红楼梦更忠实于原著。
87版红楼梦虽然很好看,其实是做了很大的改编的,因为时代的局限和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因素,对不少原著中的内容都做了删节。
而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实质上是一个家族兴衰的故事,但87版红楼梦却侧重于宝黛钗的爱情,演化成了一个爱情悲剧。
但新版红楼梦却完全忠实于原著,将家族故事演绎得很到位,爱情依然是里面的主线,但不会鸠占鹊巢。
这并非是李少红的进步,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我们再不会把《红楼梦》里的情节当做糟粕,我们社会的价值观也更多元化,可以接受曹雪芹的全部真实。
从全片立意来看,新版红楼梦,当然是优于老版。
2.新版红楼梦的拍摄手法、技术手段,远超过去。
87版导演王扶林曾经说过,最大的遗憾,就是87版红楼梦缺少太虚幻境,因为当时根本做不出来。
但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已经完全可以重现太虚幻境。你可以说阴森,也可以说不是你想象中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做出来了,填补上了87版红楼梦的不足。
在投资、景物重建等各方面,李少红都精益求精,自然不可能做到完美,但不管从哪个细节来看,我们都已经见识到一个几乎复原的贾府和大观园。
我们再回过头去看87版,有全景么?有贾府全貌么?其实只是一个园子和几座屋子而已。这更像是现在假布景的拍摄方式。
以客观条件相比,恐怕很难有人会否认,新版红楼梦完全地超越了旧作。当然,这也是理所应当的,时代如此进步,我们的科技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没有超越,那翻拍又何必呢?
3.新版红楼梦的舞美造型设计,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甚至超越了普遍审美。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就已经提出,每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审美观。87版红楼梦刚推出时,其中的造型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假眉毛、增高鞋,更是完全颠覆了当时社会的想象,令观众们斥责不已。
而新版红楼梦推出后,造型和舞美同样受到了质疑。
但必须注意,一个传世经典出现的时候,肯定是高于当时时代审美的。美术指导是艺术家,导演是艺术家,艺术家的审美就是高于大众的,如果艺术家的作品倾向大众,迎合大众,那是什么?那持批评意见的人又会说了,这就是媚俗啊。对不对。所以,一个新的经典的诞生,就一定是被骂出来的,因为大众看不懂也接受不了。但随着时间,大家慢慢地就接受了,并且被征服了。
这是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的。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刚出来的时候,票房惨败,大众狂骂,现在呢?尤利西斯刚刚出版的时候,才卖了1000本,批评家说它狗屁不通,可现在已经成为旗帜型的经典。
新版红楼梦的造型舞美,不管从哪个方面都已经超越了旧版,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我们所要的,绝对不会是复古,如果现在真的看红楼梦时期的服装,恐怕所有观众都会大失所望。
□ 陆琪
精致唯美“梦”一场
“精致”、“唯美”是唐一菲反复提到的两个词。饰演成年宝钗的白冰,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旧版的宝钗偏向于古朴美,新版的更强调外形上的唯美。”
第12集里女孩儿们搬进大观园的一场戏,满足了观众对旖旎、绮丽、梦幻与青春的所有想象,画面美得触目惊心,观众看得屏息凝气,可谓表现导演唯美风格的典型。“新版《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突出‘梦’的感觉,不真实的感觉。”唐一菲说。
然而《红楼梦》却是一部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写的是人间故事,表现的是生命的繁荣与衰落,即便有和尚、道士、太虚幻境与女娲补天这样的虚幻元素,那也不是将《红楼梦》解读为一场“梦”的理由。
让“新红楼”饱受争议的人物造型中的“铜钱头”,灵感来自戏剧的表现手法,李少红认为这一造型不仅美,且与小说的初衷不谋而合。“因为曹雪芹喜欢昆曲,书中他有大量文字用了戏曲的表现形式。书里还有很多贵族化的生活,我们只能用戏剧来表现,在仪态和妆容方面展示这些人身份的特殊性。”
如果从尊重原著角度来讲,陈林的看法是:“黛玉死的时候也不过十五六岁,小说多数人物在多数篇章里都是些小孩,小孩子把头发挽一挽弄干净就好了,怎么会贴这个成人才有的‘铜钱头’呢?导演认为这个妆是一种美,但未必要把所有毫无关联的美都堆砌在电视剧里。”
除了精致的“铜钱头”,新版《红楼梦》里一丝不苟的华丽衣裳,奢华唯美的道具和布景,时隐时现的昆曲唱腔,以及远远隔绝了现实生活的幽暗色调,这一切组合起来,即使屏幕上明明是一大家子老幼击鼓传花饮酒作乐,或一众美少女花团锦簇地吟诗作赋,电视画面中呈现的也是巨大的现实疏离感,让人觉得不是人间。
“虚幻、精致、唯美,这些恰恰不是《红楼梦》的精神”,闫红说:“《红楼梦》的特色在于它的丰富,它给你展现的是千疮百孔的丰富的生活。它不是《牡丹亭》,一个女孩子做了一个纯粹的青春梦。《红楼梦》完全不同,从实的方面来说,它有家庭的兴衰交替,有苍茫的感情;从虚的方面来说,宝黛的感情并不是精致唯美的感情,它是对生命理解的一种碰撞。宝玉之所以爱黛玉,是因为他们一起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体会到眼前的一切都会消失,他们相爱的根本是一种痛楚的情绪。”
基于与闫红这些“现实派”认知的不同,新版《红楼梦》在“造梦”的过程中不遗余力,极尽完美。“李少红导演是个非常细腻的完美主义者,我们所用的道具,比如丫鬟提的鸟笼子,元宵节的花灯,手帕、茶杯、荷包、家具等等,都是非常贵重的。琉璃杯打碎一个就是许多钱。”演员唐一菲如是说。
但人物情感的缺失和人物性格的不丰满,使得再珍贵的道具也丧失了光彩,甚至成为观众挑剔剧情的一个理由。“87版《红楼梦》”让人记住了陈晓旭、张莉、欧阳奋强……,而“新红楼”全剧播完,观众甚至很难在脑中还原黛玉的样貌。个中原因,虽有小演员演技稚嫩之故,但每一集都用平铺的剧情,充塞着华丽器物的场景,和背书般的台词齐齐轰炸观众,本该活生生的人物反倒并不鲜活,连最有性格的黛玉也沦为路人,面目模糊。
“导演太过注重形式,忽略了内涵。”闫红对《红楼梦》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人物性情和文学化的表达上,“李少红拿手的戏剧腔适合用在《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上,有点像话剧,有点不真实。《红楼梦》是个很生活的作品,离我们很近,它充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
闫红还认为,用昆曲形式和奢华道具表现“贵族生活”并不妥当。“小说虽然在讲一个富贵人家的故事,但它的华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华丽。比如贾母给宝钗装修房子这一节,你能看得出她用的东西,很多就是一块好玩的石头,一个带字的蚊帐之类,它是雅致的,半旧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还比如小说里常提到的,贾母的一个佛手,宝玉的一个瓷盘子,都是一种旧旧的、沉淀下来的奢华感觉。而电视剧把这一切拍得美,热闹,而且冷,有点像穷人想象中的贵族的生活——应该金玉满堂的样子吧。”
在凸显无常和悲剧性上,同“87版红楼”比,旧版演绎出了人间烟火气,所以当繁华失去的时候,悲剧气氛在对比中深刻起来。“新版红楼”却很难让观众感同身受,毕竟,从一开始,它就从未把人们带入过那个情境。
“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
同“87版红楼”一样,新版《红楼梦》在开拍之初,也曾邀请红学专家和中戏老师进行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培训,演员白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先是闭关培训,开拍之前又有集训,就像是一个演技集训班。在拍摄期间,一直反复读《红楼梦》,以至于有的篇章快背下来了。最主要是培训古代各种礼仪,非常繁琐,可以说举手投足都是文章。”
“87版”的编剧周岭也是“新版红楼”的顾问之一,对于新旧两版的不同,他曾对媒体表示:24年前他给“87版”演职人员讲课,当时主创人员几乎无一人缺课。后来又给电影《红楼梦》剧组讲课,北影厂汪洋厂长、谢铁骊导演以及作曲王酩等主创人员每课必听。24年后的今天,他为新《红楼梦》剧组讲课,但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
姿态和境遇的不同,反映出新旧两版的差异。1987年花山文艺出版社的《宝黛话红楼》一书里,详细记录过“87版《红楼梦》”的各个制作环节。24年前相对单纯的社会环境、整个剧组对于小说的巨大热情和为一部优秀电视剧而努力的理想主义劲头,或许正是“87版红楼”被观众念念不忘的主因。
而“新红楼”从开拍前声势浩大的选角活动,到主要角色的数次易人,再到李少红的临危受命,及至开播后曝光的“情色”剧照,诟病不断的台词、音乐、画面,备受争议的大团圆结局,都使得这部剧集显得不够火候和太过仓促。
但倘若依靠以上种种,就给“新红楼”扣上“失败”的帽子,显然也过于仓促。毕竟,耗资近一亿元的这部作品,至少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该剧在青岛、宁波、上海、温州、成都等地播出后,收视率也频频告捷。
正是手握收视率这张王牌,新版《红楼梦》开播以来,虽然每天都有争议冒出,但面对一轮一轮的质疑声音,导演李少红从开始的逐条回应,到王顾左右答非所问,再到节目录制现场的情绪失控,最后终于转变为只以结果论英雄:收视率是硬道理,有人关注就是成功。
虽说收视率可成为最好的挡箭牌,但有件事不可忽视,近些年中国电视剧有条奇特的金科玉律:被骂得越凶,播得越火。
其实,换个角度反思一下,新版《红楼梦》的高收视,表明的不过是普罗大众内心深处对于 “经典”重现的热盼与期待。没有人说“87版红楼”不可超越。当年,它刚问世时也同样褒贬不一,有人就嫌陈晓旭不够漂亮,也不算俏皮。而这些,本就给“新红楼”提供了一个机会。
只可惜,“新红楼”表错情、用错力,且一路“错”下去。好在剧终人散后,还有收视率做了底衬,总算没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本期策划:关于“新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