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入选事件】
2005年,深圳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标志深圳的城市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本报解读
2005年10月26日,深圳被授予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光荣称号。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我国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性评比中的最高荣誉。2009年1月20日,深圳再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明年,深圳将力争连续第三次获得这一称号,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翁惠娟)
81
【入选事件】
2005年,《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出台,深圳成为中国内地首个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城市。
本报解读
根据国际标准:生态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应达到50%。而2003年底深圳市域总面积1952.8平方公里中,建设用地总量已达到730平方公里左右,成为全国少数几个人口与土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城市之一。在此背景下,深圳市于2005年11月1日颁布实施《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并同步划定了生态控制线及其控制范围,以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线内有水源保护区、岛屿和绿地等。(孙锦)
82
【入选事件】
2006年《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出台,成为全国第一个保护改革创新的专项法规。
本报解读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为这“根”和这“魂”立法,通过制度设计,激发改革热情、汇聚改革智慧、形成改革共识,使改革创新成为深圳的一种工作常态,永远成为深圳前进的不竭动力。2006年,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该条例要求国家机关、公立非营利机构和人民团体将改革创新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了改革创新奖励制度,对阻挠改革者还将予以责任追究。 (方兴业)
83
【入选事件】
2006年,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馆,成为中国内地投资最大、设施服务达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图书馆。
本报解读
2003年深圳开始实施“图书馆之城”建设,目标是建设“没有边际的图书馆网”,将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推送到市民身边。2006年7月12日,“图书馆之城”的标志性建筑—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馆。该馆建筑造型极富现代感,藏书容量400万册,读者座席2500个。如今,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00余座,还布点100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图书馆之城”规模初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罗雪燕)
84
【入选事件】
2006年,深圳举行“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揭牌仪式,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
本报解读
2006年8月7日,深圳正式推出《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及八个配套措施。当时,深圳在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工作任务中提出要达到“三个100%”:100%的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可在网上查询,100%的行政审批项目可在网上申请及查询结果;100%的政府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其后,2008年8月,深圳获批成为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2010年7月,深圳获批成为首批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王湛)
85
【入选事件】
2007年,深圳率先向市民免费开放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极大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福利,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示范。
本报解读
2007年3月1日,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将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市群艺馆、深圳图书馆、深圳市少儿图书馆七个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此举是深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目的是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据统计,免费开放3年来,500多万人次走进这些场馆,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罗雪燕)
86
【入选事件】
2007年,深圳成功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为大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主办城市。
本报解读
意大利都灵,当地时间2007年1月16日晚,国际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郑重宣布:“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办城市是深圳!” 这一刻,辉煌壮观的都灵皇家歌剧院大厅内,响彻了深圳人的欢呼声。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始办于1959年,素有“小奥运会”之称,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是只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两年的大学生参加的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 (范锦桦)
87
【入选事件】
2007年,南方科技大学开始筹建,提出将以“去行政化”、以追求学术卓越为主的管理模式,建设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
本报解读
2007年3月28日,南方科技大学正式破土动工。筹建该校是我市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为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正在积极筹建中的该校已吸引一批全国知名院士、教授加盟。待教育部批准之后,今年秋季将招收首期教改实验班。 (秦小艳)
88
【入选事件】
2007年,胡锦涛为深圳湾大桥通车剪彩,深港西部通道正式开通。
本报解读
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为深圳湾大桥通车剪彩,并以深圳湾口岸首位旅客身份通关。全长5.5公里的深圳湾大桥是深港间的第四条陆路跨境通道,联接香港西北部与深圳西部地区,为目前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制造难度最大的桥梁之一。深圳湾大桥的通车不仅标志着深港西部通道的正式开通,深港两地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紧密,开通后整个通关过程仅需15分钟,对于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客流和物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理 肖意)
89
【入选事件】
2007年,深圳、香港两地政府共同签订《“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以进一步提升深港区域在全球的竞争力。
本报解读
“深港创新圈”是指以深圳皇岗口岸为圆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区域,并以深圳和香港为创新中心城市,以2小时车程为半径辐射珠三角地区。就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而言,深圳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而香港在一流大专院校、杰出科研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则有着自己独特优势。“深港创新圈”可谓强强联合,它的建设标志着两地合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能极大提高两地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两地产业优化升级,使深港区域的全球竞争力得到有力提升。 (管理 肖意)
90
【入选事件】
2007年,《深圳市少年儿童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出台,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实现了“全民医保”的城市。
本报解读
2007年之前,除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子女可以享受家属统筹医疗外,深圳绝大多数少年儿童没有医疗保障。 2007年9月1日,《深圳市少年儿童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开始实行,政府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和参保家庭共同分担参保费用。从今年9月1日起,政府将每年给每个少儿的补贴,从75元大幅提高到200元,而个人每年只要缴约174元,就可使孩子得到最高支付额达28万元的医疗保障。
少儿医保的实施标志着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民医保”,形成了包括综合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少儿医保等多层次、广覆盖、待遇好,具有深圳特色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 (李世卓)
91
【入选事件】
2007年,深圳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在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位居第四。
本报解读
我国改革开放和华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对港口物流提出了巨大需求。深圳提出以港兴市,在国内最早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筹资金、自我建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发展港口,吸引大量外资参与,不仅解决了建港所需的资金,更带来了成熟的港口运作管理经验。深圳港由零起步,迅速发展成为国际集装箱大港,在2003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后,2007年飞跃到2000万标箱。现在,深圳成为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跻身世界级大港行列,港航业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潘未末)
92
【入选事件】
2008年,国家发改委《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深圳“一区四市”的定位,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本报解读
2008年底,国家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着眼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着眼于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着眼于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批准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确定了深圳“一区四市”定位,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深圳的信任与支持,是深圳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9年1月,《深圳市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方案》出台,对14项重大事项、重要基地和重点项目进行了部署。目前,各项落实措施正强力推进。(王慧琼)
93
【入选事件】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称号,深圳成为全球第6个、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本报解读
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立于2004年10月,加入该网络的城市被分别授予7种称号,包括“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等。深圳经过两年的“申都”,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成为继柏林、布宜诺斯艾利斯、蒙特利尔、名古屋、神户之后,全球第6个设计之都。同时也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第16个成员,是中国第一个加入该网络的城市。(梁婷)
94
【入选事件】
2008年,《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出台,在中国内地率先推出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
本报解读
2008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出《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指标体系》共设置12个大项、44个子项、225个细项。
深圳推出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将法治政府建设分解为具体、明晰、量化和可考核的指标,不仅搭建了法治政府的基本结构,也提供了一个法治政府运行机制的基本模式,使法治政府的建设有规可循,为全国的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示范。 (方兴业)
95
【入选事件】
2009年,国务院批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标志深圳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本报解读
2009年5月26日,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深圳市联合在深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获得国务院批准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在新形势下,作为认真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总体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争当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领先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粤港澳合作的先导区、法治建设的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王湛)
96
【入选事件】
200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开市交易,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
本报解读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提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业板市场建设正式走上轨道。
经过多方筹备,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启动仪式在深圳举行。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正式上市交易。到目前为止,已有117家成长型、创新型企业通过创业板市场实现上市融资,市场总市值已达5000亿元。 (王欣)
97
【入选事件】
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52.8平方公里。
本报解读
在过去30年中,所谓的“深圳经济特区”并非指深圳全市,而只局限于福田、罗湖、南山和盐田区,即人们常说的“关内”,特区外的宝安、龙岗区以及光明、坪山新区则习惯被称为“关外”。关内关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政策、资金、规划、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却有天壤之别。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国务院的批复既是对深圳过去30年发展成绩的肯定,又是对未来30年发展所寄予的重大厚望。大特区时代,深圳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管理 肖意)
98
【入选事件】
2010年,深圳市实施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成为中国内地首个政府补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城市。
本报解读
2010年7月6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深圳市政府在会展中心举行深圳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启动仪式,拉开了我国首批五城市试点政府补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序幕。中央财政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深圳将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加大地方财政补贴力度——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再给予3至6万元补贴。这体现了深圳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决心与力度,也有利于打造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先导城市。(潘未末)
99
【入选事件】
2010年,深圳公开推荐选拔8名市管正局级干部,这是深圳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新探索的一项重大举措。
本报解读
近年来,深圳通过公选、竞争上岗等竞争性方式选拔的干部比例逐年上升,推行竞争性方式选拔干部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此次公推选拔,在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的基础上,由全委会差额推荐、组织部门差额考察、常委会差额酝酿、全委会差额票决“四个差额”的方式选拔8位正局级干部,这是对传统干部选拔方式的一次突破,在深圳的干部工作中是一次非常大的创新。这次选拔只是一个开始,今后将逐步走向制度化和常态化。(张苹)
100
【入选事件】
201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本报解读
深圳经济特区30岁生日当天,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广东和深圳利用前海粤港合作平台,建成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目前,深港两地政府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成立了前海专责联络机构和协调机制,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相继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初步形成了前海深港合作的政策框架。 (王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