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医改经得起检验”
作者 王海平
“12月初,看到送上来的数据报表,我并没有感觉到我们经济增长的速度继续走在全省的前列而高兴,相反压力更重更大。”
12月7日,一改刚结束的市委扩大会上的慷慨激昂的语调,在本报记者面前,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语气低沉、平稳。
很快到来的“十二五”,要求宿迁发展必须要有更大突破,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
最新的数据显示:到今年底,宿迁的GDP预计达到1000亿,工业投资超过1000亿;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继续保持了55%的增速,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超过85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领先全省。
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数据并不大,但对宿迁来说则意义深远。
5年来,宿迁的财政总收入翻了三番,每年增速都在55%以上。GDP从低于江苏全省1个百分点到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并且总量占比增加0.3个百分点。
对这些数字,江苏省委主要领导曾表示,宿迁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折,也迎来了一个拐点。
而日前结束的江苏省委常委会将宿迁定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这是江苏省委在省级权限范围内赋予宿迁改革发展的最大政策。
不过,张新实则认为,其主要内容并不是说省委省政府给了多少政策和优惠,而是强调宿迁改革的光荣传统不能丢,要继续保持敢闯争先的精神,实现经济发展的更快追赶和更大突破。
“发展到如今,要改变过去的那种只是追求经济和财政一枝独秀的路子。”张新实告诉本报记者。
“宿迁模式”以及其所引发的“宿迁速度”,最近几年来一直备受外界关注。而其在公共品领域的改革,尤其是民营化医改之路,更在各种猜疑中走过了10年。作为当年与仇和共同设计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下一步如何走,这也是张新实必须直面的。
综改的新使命
《21世纪》:宿迁刚刚被批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对于宿迁来说,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和价值?
张新实:这实际上是省委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的突破的最大政策。因为一般来说,改革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是因为财力丰厚、具备条件,因为改革总是要付出成本,是需要真金白银的。目前省内综改,苏州是城乡统筹,南京是科技人才创新,无锡是环境友好和谐发展,宿迁则是区域协调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后发展地区搞综改,其改革意义更大,内涵更深,不仅是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要走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
《21世纪》:我注意到,这次省里借机在宿迁的综改方案里,在区域发展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从“共同发展”转为了“协调发展”。你怎么理解?
张新实:江苏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超过全国,以苏州与宿迁作为两极,财政收入相差十多倍,人均收入有1/3-2/3的差距。
江苏省委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将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全省共同发展作为主要战略。共同发展转为协调发展,是江苏“十二五”提出的新理念,只是以宿迁作为了载体和突破点。其目的就是要宿迁不能落后,使短板尽快补上去。
省委对宿迁综合改革还有新的内涵,即要求改变之前对经济追求的“一枝独秀”,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发展到如今,宿迁的改革与省内苏南地区相比,方向上一致,但内容不同。
比如城乡一体化,有很多人认为宿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发达地区小。但这就意味着宿迁 “农民仍穷、城市不富”,总量上的距离更大。
所以,宿迁在缩小收入差距上,还要强调总量提升,并不能拉大比例。江苏提出来的目标是收入7年倍增,宿迁提出5年。
目前宿迁的人均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个怎么解决?宿迁二次分配的财力仍然不足,靠政府财力显然不行,所以宿迁仍要大力发展创业,仍要提升各类主体自主创业、劳动就业的积极性,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不拖全省后腿”
《21世纪》:综改试点宿迁最想从哪个方面突破?
张新实:主要是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
对外,追赶全省发展的目标,不掉队、不拖全省后腿。
市委日前刚刚开完扩大会议,今后五年,人均GDP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现在只有70%,所以我们在这个指标上每年要保持14.8%的增速。省委提出江苏2015年全面小康,宿迁就要提前4年,不能拖全省的后腿。
对内,则是诸多改革以和谐、统筹的理念同步进行,要继续敢试敢闯,改变过去单一强调经济指标的“单兵突进”等理念,这不是科学发展之路,只有强调协调统筹,经济发展才能从快到又好又快。
《21世纪》:宿迁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薄弱地区的发展突破之路,这点中央和省委都是肯定的。现在看来,这次综改是否有要求你们有个更好的经验总结?
张新实:宿迁的综改是一个整体的方案,是全面性改革,也是对以前改革的完善提高和再次深入。宿迁建市之初,以改革的力量破除了思想上的保守,提升了干部群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心,但新的形式下,则要按照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的观点对待改革。
综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省里的部委办局拟推行的改革措施和创新做法,都可以将宿迁作为载体试点。
在目前的体制下,这么多的部门只要搞一个意义就很大。这可以为经济薄弱地区科学发展提供例证,为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例证,尤其是类似宿迁早期发展的地区。
最近很多中西部地区来宿迁考察,派出了干部来挂职,我想他们已经注意到宿迁的改革之路。
此外在民生保障上,省里给予特殊的补贴,主要用于特殊困难群体,也就是省委提出的“让宿迁更好更快发展上没有后顾之忧。”
“宿迁医改经得起检验”
《21世纪》:今年是宿迁医改10周年,就目前的形势看,有观点认为宿迁的医改在走“回头路”,作为当年改革的设计者和见证者之一,你怎么看?
张新实:几年前我就和你说过,宿迁医改的方向没有问题,也是坚定不移的。宿迁医改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宿迁经济欠发达,缺医少药,医疗资源极度缺乏,而当时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省里也没有更多的转移支付投入医疗体系中。
在这种情况下,宿迁医改首先要解决的是“医疗资源有没有的问题”。
事实证明,改革使得医疗资源增加,宿迁现有85%的居民出门不到一公里能看到病的;而且通过市场的竞争,宿迁总体看病的价格与周边相比降低15%。
另外,有一个数据可以证明,过去宿迁医院非卫技人员占40%,现在下降到10%左右,这也是当年卫生部高强部长视察宿迁时充分肯定的内容之一。
我也一直注意到社会各界对宿迁医改的各种观点,有人认为只有公立医院才能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是片面的。过去我们搞了很多年的公立医院,结果看病时价格越来越贵,服务态度越来越差,医院固有的效率并没有提高。
最近,江苏出台了加速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包括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到医院。我始终赞同用小平同志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世纪》:近年来国家财政逐渐强调公共概念,开始加大对医疗领域的投入。宿迁医院已经全部推向了市场,如何解决财政投入医疗体系中的“公立”与“民营”的矛盾?
张新实:从财政投入的角度看,宿迁对所有的医疗机构一视同仁,不分所有制。国家对医疗体系的补助,也应该要给民营医院。因为民营医院也承担着与公立医院相同的社会责任:治病救人,只不过是投资的主体和收益分配机制不一样。
对宿迁来说,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可采用以奖代补和股份两种形式为主,采取租赁或者是入股的方法,根据投资多少计算应占股本比例,使得国有股份逐步在医院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样一来政府可派出股东代表,进一步加强医疗领域的管理和监督。但是财政投入形成的所谓股份绝对不会控股。因此也不是目前所说回收,我认为那样是一种回归“吃大锅饭”体制的倒退。
就宿迁的医改,我们下一步做的一个方向是提高对需方的补助,即提高医保的标准和百姓看病报销的比例。
《21世纪》:但是,公共财政的这种投资方式,仍会有“收益”与“性质”变化的猜测与可能。
张新实:其实仍是股份制模式。宿迁的人民医院是最好的,其股东由南京鼓楼医院、金陵药业和宿迁市政府组成,其中宿迁政府占30%,鼓楼医院是公立医院,而金陵药业是国有上市公司,这种股权结构下,那你说宿迁人民医院是什么性质?
在我看来,医院是一定要改变吃“大锅饭”的性质的,将来公立医院也要走股份制的道路。
在这个方面,宿迁有着严格的制度设计和实施细则,其中限定了非盈利民营医院的利润。现在实践也显示出,民营医院在药品采购上比政府采购还要便宜。这又怎么说呢?
我认为,如果医院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合理、监督有力,那么问题就更好办了。
(本报记者李芃对此文亦有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