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宫城县,一艘大船被海啸冲上了街,当地居民在被堵住的街道上穿行供图/东方IC
忍住不哭 是怕悲伤传染 灾后上班 是要让城市恢复运转 受过训练 关键时刻不慌
震中逃生居民不忘关闭电源
【编者按】
日本大地震已过去两周,昨天,官方公布最新伤亡数字显示,已有10102人遇难,遇难者数字破万。
不过,面对9.0级大地震、海啸外加核泄漏三重灾难轮番轰炸,日本人定格的却不是悲伤,他们在大灾面前表现出的淡定、有序、团结等高素质让世界惊讶。
9.0级地震和海啸定格在“灾难”记忆里可能是这样的画面:30英尺高的巨浪就像一头愤怒的野兽奔腾上岸,汽车、船只乃至整幢房屋被混浊的泥水抛来抛去。
而大地震后,东京呈现的依然是令人安心的画面:出租车司机一如既往地向客人鞠躬致敬,车内依然装饰着白色花边,日本卫生间的马桶座圈也仍然是加热的。
面对夺命强震,日本国民抬起的却是一张有着过人淡定和平静的脸庞。
淡定
是从容
震中逃生 居民不忘断电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在大地震发生后,见得最多的不是悲伤,而是这样宏大的画面:在一家超市里,当9.0级地震释放出毁灭力量的时候,整齐摆放的货架开始摇摆晃动,店员们不是急忙去找藏身之地,而是试图阻止——这大抵上是徒劳的——酱油瓶和味噌酱盒滚落到地板上。
此外,还有一则“地震后关灯离开的老师”的故事,继续填充着日本人淡定的故事情节。“3月11日下午2点46分,离我们下课还有3分钟,此时我坐在桌子前正在为同学和老师们写上毕业前最忠实的祝福。当我写上日本人最喜欢用的‘恭喜你’时,地震开始了。”在日本学习的中国记者曹凌曦在记录中写道。“老师一开始并不在意,因为她认为这不过是日本频频发生的地震中的一场罢了。当地震的强度逐渐变大,楼道边的铁架楼梯开始发出咯吱咯吱的拉扯声时,老师命令所有人立刻躲在桌子底下。”“当地震持续了将近三分钟后,稍稍有所减轻,老师要求同学们什么也不要拿,赶紧离开教学楼。而这位老师在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后,还关掉了所有的电源。”
福岛市政府公务员高成志一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波,但按照往常训练的那样,等待地震停止后,他在关闭了各种电器后才离开市政府大楼。
淡定
是不哭
做好当下的事 眼泪往心里流
1945年,日本遭受原子弹打击,裕仁天皇曾发表广播讲话要求人民“忍受无法忍受之事”,如今日本公职人员的表情不会比那时轻松多少,不过,灾民们的表情却并不应景的那么凝重。
失去家人的市民在一旁悄声哭泣,与生还的家人奇迹般重逢的人为避免刺激伤心的人,也只是静静地相互安慰。没有人因为吃不饱而要求提供更多的食物,也没有人因忍不住而随地小便。
与此同时,在整个东北海岸,失去至亲和家园的人们都毫无怨言,始终表现得克制、自律。即使在废墟中,人们仍可听到邻居们以良好的情绪,礼貌地问候彼此和来访者。
在被问到灾民在这种时候怎么还能笑得出来时,釜石一个渔场合作社主管三浦正人回答道:“我们是日本武士!”这一回答引来他的朋友们的一阵笑声。“我们把笑容挂在脸上,眼泪却流在心里。”三浦正人表示,“我无法去考虑未来。我所能做的就是应付好当下的事情。”
前田女士跟自己的姐姐失去了联系,她知道的唯一信息是,海啸发生时姐姐正驾车行驶在靠近海岸的公路上。
地震5天来,她一直拿着地图仔细研究。“海啸发生时姐姐在岩手和宫城交界地区开车,现在失去联系。我就是想碰碰运气,想自己去找一找。”前田女士突然捂住脸低声抽泣,而在十分钟前,她还微笑着给人们指路。
淡定
是一如既往
接受不幸 把它转变成幸福
英国《金融时报》写道,日本是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拿得出手的就是它的人民。也正是这些人民在世界对日本停滞的经济逐渐感到厌倦和不抱幻想之时,支撑着另一个日本奇迹。
平静并不代表不害怕、不悲伤。“地震发生时我吓坏了。”在邮局工作的氏家女士说,她从来没有觉得有这么恐怖过,但怕归怕,她仍然坚持每天上班。因为她觉得,如果要让城市恢复运转,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
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说,地震当天,有数十万人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过夜,还有数百万人像蚂蚁一样徒步回到遥远的家中。地震次日,尽管不少轨道交通停运,但许多人还是努力回到公司上班。
尽管一些货架上的卫生纸、电池和豆腐已经一扫而空,但在其他货架上,人们自觉地每人只买一块面包和一品脱牛奶。
日本有一句谚语,直译过来就是“善处逆境”。在日语中,它的意思更像是:“低头接受不幸,然后把它转变为幸福”。
故事
练防灾 至少已有30多次
专栏作家日本人加藤嘉一亲历了这次地震,他用笔记录了一次不慌不乱的“逃亡”。
3月11日,一个平常的下午,我正在东京一家咖啡厅开会。
说着说着,坐在沙发对面的伙伴突然对我说:“加藤先生,地是否在摇?你先停下来,等等。”
我说:“噢,是吗?没事,东京发生地震不是很正常吗?而且,这里是新盖的高楼,感觉很摇晃,没事的。”
随后感到事情不妙的他开始避难了,他跑到桌子旁,立即蹲下,躲到下面,始终保护着头部。
他讲道:“从小学直到高中,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参加各所学校和地区举办的防灾训练,经历了12年。假设地震发生,我们该怎么办,第一做什么,第二看哪里,第三怎么办。至少训练过30多次,不经思考也明白该怎么应付。”
分析
日本人不愿意表露感情
著有《解读日本文化》等书的作者、檀国大学日语系教授郑灐指出,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人就频繁经历大规模地震。这让日本人产生了一种态度,即“与其怨天怨地地痛哭流涕,不如收拾心情准备好应对下次危机”。
郑灐表示:“日本有句俗语叫‘让水冲走一切’。这句俗语很好地体现了日本人的思维,即,把过去的事情视为天意,然后从头开始。”
文化人类学者、全北大学日语系教授Im Gyeong-taek则讲道,日本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毫无保留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因为表露个人感情可能会打破集体平衡状态。
他指出,当前的日本为在危机状况下维护社会平衡,而保持极度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的状态在外人看来,就是一种井然有序的良好状态。
文/记者王进雨制图/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