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7, 2011

日本核泄漏,就这样影响了我们

  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美国德克萨斯刮起了一场龙卷风。日本核泄漏事件传递的“蝴蝶效应”,也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了一衣带水的中国。

  和平时代的人们,不可能领略到核武器的巨大危害,但对核能的恐惧却通过耳闻目染(影视作品或文字描述)几乎深植入本能,所以一场核电站的泄漏事故,哪怕远在千里之外,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昨天编辑部里接到好几个电话,有一个是临平一位读者打来的,声音里有一种强作镇静的平静:“怎么回事,我们这里的盐都抢光了,又不是原子弹爆炸,我觉得没那么严重吧——真的很严重吗?”

  我只能答复他,“放心,没那么严重的。”他如释重负地连道谢谢,然后挂了电话。我给他的其实不是一个答案,但也许是出于对钱江晚报始终如一的信任,也许他并不是来寻求答案而只是要寻找一种慰藉,他选择了相信我的话——这时候,这种信任比金子更可贵吧。

  我其实还应该告诉他,哪怕是照一次X光片,也需要接受100微西弗的辐射量。而核辐射量超过平时300倍的北茨城(福岛邻县),也只相当于每小时15.8微西弗。当地政府说,这一辐射量还不足以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这是一个科学常识,但有多少人知晓呢?这种时候,太需要有人来传递这样的信息和知识了。假如只看到“超300倍”这样的数字,我们难免会放大灾害的严重性和心底的恐慌情绪。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网站的播报中,标题里都充斥着这样的数字。

  所以,恐慌就这样从日本传递到了中国,冷静成了奢侈品。我们该怎么应对核辐射呢?大家总得想出点招来应对这样无形无迹的威胁,但谁也没这样的经验,谁脑子里都是一片空白。于是,从日本的核辐射推理到海水被核污染,继而推断产自于海里的食盐成了核辐射的载体;于是,母亲告诉儿子,叔叔打电话给侄儿,异口同声地要“买盐买盐”,口口传播因为传播者与被传播者间的信任度关系变得越来越真实——这样的逻辑似乎很正确,但因为第一步的判断不正确,最后的结果也就成了荒诞剧。

  盐,成了人们抵御核辐射威胁的工具,或者说,只是象征性的工具。但理智地想一想吧,就算真有了核辐射,从海水到食盐,辐射度总该是递减的吧。如果每天摄入那么几克食盐就会让你受到核辐射危害到健康了,是不是一切的海产品更不可以食用了呢?不仅如此,生活在海边的人们,是不是得集体移民?假如真到了那一步,辐射肯定更严重的日本估计要举国搬迁了。

  恐惧来自于未知,化解这类恐惧的高招,就是把未知变成已知。发稿前刚刚收到一条短信,浙江环保厅宣布,我省核辐射指数未见异常。这样的表态,应该是消弥这次恐慌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