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他挑战骆宾王,写了一首“牛诗”,但比骆宾王的“鹅诗”晚了两年;40岁,他用9721篇创作超过写了9000首诗的陆游,虽然发表的不多,水准也不能说很高,但他很满足。他就是永吉县的农民诗人高森林。
追梦时节
种地、养牛、读书、写作
一样都不耽误
40岁的高森林是永吉县一拉溪镇土门村村民,虽然现在是农闲,他仍得早早起来,为3头牛起圈、喂饲。
“冬季只吃两顿饭,但老牛得喂3次。”高森林吃过饭便开始读书,简易木质书架上,近200本书已被他翻得卷了角,他还订阅了几种杂志“充电”。
“有灵感就写点诗歌,没有的话,就做读书笔记,反正不能让自己闲着。”高森林说,前几年他每天都出去卖糖葫芦,这两年冬天太冷才在家猫冬。
但他的习惯从未改变过,每天晚上都会撕下一页日历,写一些东西。
每个周末,他都要到妻子教书的民办学校为学生讲授写作,这使他活得很充实。
“老牛累得直放屁”
9岁写了第一首“诗”
9岁时,高森林在沙土上写下了第一首“诗”:老牛一生气,急得直扒地,把地扒得冒烟气,老牛累得直放屁。
他说,当时是放学后到山坡放牛,突然,两头耕牛顶起架来。
“我看了20多分钟,突然脑子中冒出个想法,应该把这个场景记录下来。”高森林说,他手头没有纸笔,就坐在地上,用手抹平地上的沙土,用树枝在地上写下了这首“诗”。从那之后,他便有了创作的愿望。
“一到她的课,我就积极举手发言,老师也喜欢我,给我‘开小灶’,特别是教我读书方法。”高森林说,他的启蒙老师是小学语文老师刘亚芹,他的写作热情引起了刘老师的注意,便经常把手头的文学书籍借他阅读,并指导他读书。
“刘老师让我一段一段读,在每段后面写下段落大意,然后总结几个段内容,最后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并随时用笔标注形态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高森林说,刘老师的方法让他一生受益。他所看过的书籍,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
笔耕不辍
虽被老师“看好”不被命运眷顾
高考落榜后踏上寻梦之旅
1991年,高森林在永吉县第二中学读高三,4月的一天,政治老师张老师走进教室后,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字——早春,接着写下了一首诗。
“这是咱们学校一名同学刚刚发表的作品,大家想不想知道谁写的?他就坐在这个课堂内。”张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把目光集中到了高森林身上,接着,掌声响了起来。
他的作品终于发表了,他说,那一天他真的很感动。
高森林说,但幸运之神并没有对他过多眷顾,高考中,他落榜了,回乡当起了农民。“在地里干活时,看着昔日的伙伴兴高采烈去上大学,心里真不是滋味。”
但他并没有放弃创作。“虽然天天写,但总觉得摸不到路,想找一些老师好好学习。”他说,为了投稿和寻求编辑指点,他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奔赴吉林、长春等地的报社、杂志社。
“骑4个多小时就能到长春,也没觉得累啊。”高森林说,热心的杂志社编辑对他的十几篇作品一一指点,指出了不足。
辞掉工作专心创作
任何困难都没让他退缩
1993年,高森林被当地一所民办学校聘用。同年,进入吉林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中文系学习。
高森林的许多作品,都是农耕时写下的,他始终保持随身携带纸笔的习惯。1995年,他创作的《锄禾日当午》发表在《星星诗刊》上。
为了专心写作,2002年,高森林离开了民办学校,开始酝酿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跋涉》的写作。
“主人公叫‘任造奇’,意为‘人可以创造奇迹’。”高森林说,主人公原型是一位自主创业的农民典型,“任造奇”从小过着小农经济生活,在跟随父辈辛勤劳作时,通过敏锐的观察,理性思考,发现了许多改进生产的办法。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尝试,最终将小农经济发展为科学、新兴农业道路。
2003年,正当他投入《跋涉》的创作中时,却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导致现在左耳几乎失聪,母亲也在这一年不幸辞世。但他并没有停止创作。
终结果实
发表作品201篇
开始张罗出版个人诗集
2000年,他的《乡人》获鲁迅文学院新世纪征文曙光诗歌组一等奖,收入获奖集《风中的玫瑰》,他说,这是他迄今获得的最高荣誉。
22年来,高森林用了132个写作本,有9721篇创作,摞起来有1.5米高。其中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杂文、寓言、童话、随笔等。他把这些笔记整理成集,取名为《森林创作增知文集》。
2001年,高森林加入吉林市作家协会,2003年7月10日,加入吉林省作家协会。
2009年,他的现代诗《土地》在“情系60年”征文大赛中获佳作奖。
“我希望能把中年阶段的诗歌做一个总结,把我发表的201篇诗歌和部分未发表作品形成一个正式的诗集,我已经起好了名字——《泥香土魂》。”
诗友眼中的高森林
没想到他是个如此地道的农民
“打电话聊天时,高森林经常说,‘等会啊,我去看看牛’。”高森林的诗友“阿未”在电话中哈哈大笑。“阿未”在吉林市做个体生意,偶然一次机会,和高森林相识,第一印象是,离牛较近,离诗较远。“阿未”说,他在报纸上看过高森林的诗歌,知道他是一位农民,却没想到如此“地道”,第一次见面就觉得惊讶。由于高森林没有电脑,二人只能通过书信和电话交流,“阿未”说,他和高森林打电话时,总有“牛”参加,高森林总惦记着牛,怕牛饿着。
本报记者 李洪洲
高森林作品
“北方的暖炕上,阳光 窗影,让我感觉太阳的回归,她温柔的七彩手,扯落北方的雪线。小溪敛函一冬的封条,抚慰成活泼欢闹的响语流音。于是,小燕子衔来南国暖色,桃花风肆意北方的山川原野。我的心田萌出勃勃生机的绿意。”——《早春》
“沐浴在阳光里,徜徉在一首很酽的唐诗中,我成为一株禾苗,在黑土地上伸枝展叶,感应成知心朋友。父辈们年年都在夏季里,用最美的姿势诠释‘汗滴禾下土’的主旨,让我反复咀嚼,滋养我长大。于是,父辈的脊背上,我读懂了黑土地和黑土地上的禾苗。阳光——大把的金子,把黑土地上的我,装帧成一幅美丽的风景,我在风景里 活得潇洒!”——《锄禾日当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