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起来表演“汉语节目”的学生,王凤良都带领大家鼓掌鼓励。
文/片 本报记者 杨凡
11岁的伊尔盼江·艾则好是个腼腆的维族男孩。在疏勒县镇泰小学四年级三班的教室里,他坐在最后一排,对老师的提问极少举手回答。
而在3月25日上午的一节语文课上,伊尔盼江却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获得了答对问题的奖励———一个黄色的笑脸标志。这堂课是山东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老师”王凤良给他们上的第一课。
黑板上画了很多简笔画。刚开始上课时,伊尔盼江很好奇,他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每幅图画都有特别的含义。一幅图中画着两扇推开的门,中间是一座山;另一幅上则是一个大写的“材”字和一个小写的“用”字。
几名同学主动举手走上讲台,从老师手中挑出了这些图案代表的成语。“开门见山”、“大材小用”……伊尔盼江默念着,“这样的课真好玩儿。”他后来表达对这堂课的感受时说。
更让伊尔盼江感到新奇的是,来自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支教大学生王凤良让学生们玩“击鼓传花”。鼓声一停,代表“花”的手绢落到谁的手里,谁就要用汉语表演一个节目。
伊尔盼江很羡慕坐在第一排的学习委员凯迪日耶·艾克拜尔,她用流利的普通话背诵了一首《忆江南》。“我的汉语说得没她好,如果轮到我,大概只能说一个成语吧。”伊尔盼江说。但让他惊喜的是,无论怎样的节目表演完,老师都会带领大家向那个表演节目的同学鼓掌。这让伊尔盼江开始有些跃跃欲试了。
“谁能告诉我几个新疆和山东的特产或风景名胜?”这堂课的最后,王凤良做过自我介绍后问道。“张骞公园!”“香妃墓!”学生对新疆的名胜如数家珍,却鲜有人回答山东的。
“泰山很美!”机会来了!想起电视里见过的画面,伊尔盼江高高地举起了手。
伊尔盼江的回答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王凤良把一个黄色的笑脸标志贴在他的胸前。他红着脸笑了,向王凤良敬了一个少先队礼。
“我最想和大学生老师交朋友。”课后,伊尔盼江告诉记者,这样的课和这样的老师他很喜欢,“上课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汉语也没有那么难了。”
伊尔盼江的班主任应新丽介绍,镇泰小学是疏勒县推广汉语教学较好的小学,但是学生们对汉语的掌握还仅仅停留在说的层面上,“比如,四年级学生认识一些成语,但是不明白意思。很多农村的孩子还难以开口说汉语。
据了解,目前,像王凤良一样的100名大学生,已经在山东对口援疆的疏勒、岳普湖、麦盖提、英吉沙四县走上了讲台。应新丽说,她希望支教大学生能带来更多灵活的汉语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深入地掌握汉语,并用它来学习和交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