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8, 2011

已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效果,专家“把脉”后开出“药方”

  社区很缺全科医生

  按照相关规定,每10000名居民中,应该配备2至3名全科医生。但鉴于目前社区的经费和各方面原因,合肥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

  “全科医生的作用确实非常关键。我们街道人口总数在30000人左右,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的全科医生却寥寥无几。”昨日,合肥市瑶海区车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江文告诉记者,从客观情况来说,一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可能像一些大型医院细分出各类科室,这就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是“全才”。“不可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分眼科、骨科等,这就要求医生具备各科的基本知识,并且还要有能力应对一些急诊。”

  省卫生厅妇社处处长沈敏详告诉记者,在我省很多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较为缺乏全科医生。“过去没有重视培养,导致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少。而且现在社区里有一部分全科医生都是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培养出来的,客观来说,他们还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在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资料图片

  医院

  全科医生培养不易

  我省一家知名医院的副院长周春介绍说,全科医生的紧缺,加剧了大医院普通门诊的“超载”现象,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限制了居民的就医途径。“社区缺少好的全科医生,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就会增大。最近我们就请了不少非常优秀的全科医学专家给社区医生上课培训,我们还做了一些奖励措施,目的就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之所以全科医生如此稀缺,周春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培养一个全科医生难度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客观情况,不少优秀医生不愿下基层去当全科医生。按照之前要求,一名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是“5+3”,即5年在大学学习,3年在医院实践。“从实际情况上讲,不少医生在大医院干了几年后,可能就不愿意去基层医院了。”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这是眼下很受推崇的一种理想的就医模式,它一方面有利于居民防范疾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而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无法让这一理想变成现实,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少全科医生。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医院忙于应付各种常见普通疾病的门诊,而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小医院却少有病人问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

  学校

  开始重视全科医学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胡传来告诉记者,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该医学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比专科医生更高,它要求医生精通各科医学知识,从而能够应对各种一般常见疾病。应该说,全科医生的服务不仅仅针对病人,而是面对社区内的所有人,因为他还要帮助居民预防疾病。”

  胡传来说,社区卫生单位的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全科医生的水平,而之前大学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没有针对性地大量培养这方面人才。“之前没有重视,现在已经开始着手转变,我们学校已经从各地招了120名学生以后定向培养为全科医生,以后全科医学肯定会越来越受重视。”

  未来

  社区普及全科医疗

  在一家公立医院的全科医学培训课堂内,记者见到了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副主任杜雪平。作为国内知名的全科医生,杜雪平告诉记者:“一名合格的全职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小病能处理,大病能鉴别’。将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科医生就是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

  沈敏详说,初级医疗单位应当为居民提供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而其中全科医生就是这项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其所起到的作用不亚于大医院的专家教授。“我们也在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大力培养全科医生,最终要实现‘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念。”

  本报记者樊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