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1, 2010

保护遗存也需创意

  赵 畅

  近来,上海1933创意产业园很火,该市亚洲最大的“远东屠宰场”摇身一变,成为时尚达人聚集的创意园区。一座老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并焕发青春活力,依赖于保护历史建筑的新思维、新创意。

  无独有偶,当杭州工业遗存牵手文化和时尚创意,老厂房再次焕发青春。目前,由杭州原土特产仓库、杭一棉厂房改建而成的运河工业三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已经成为运河文化新景;而在浙江新华印刷集团的老厂区,原本油墨味浓厚的地方,如今传出了淡淡的咖啡香,昔日忙碌的印刷机旁,成了设计达人们的聚集地。

  如何才能留住上述体现工业文明的脚印呢?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过的一番话,颇耐人寻味。他说:“要积极倡导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努力把文化的基因融入城市的变革中,通过创意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意资源和文化产品,并通过现代都市的媒体传播和产业营销手段,将其整合进当代城市文化发展体系,使其成为新的城市文化符号,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意也是保护。

  或许,有人会说,工业遗产建筑在规划管理中不免存在诸如规划难编制、用地难审批、利用难验收等问题。杭州市规划局创造性地提出五大措施,值得各地借鉴:规范保护名录认定程序;创新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引导工业遗产开发模式,创建再利用长效机制;突破现行规划管理规定,充分发挥设计师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二次设计”创意思维;简化建筑批后管理手续。

  作为城市的享受者和管理者们,自应有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独具慧眼,独辟蹊径,重视老建筑、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赋予其可持续的新用途,使老建筑旧貌换新颜,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之中。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细节支撑。健康的故乡应该为人们提供记忆与想象的空间,让人们的思维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延伸。工业遗产建筑,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文化历史记忆的建筑,能帮助我们追寻已经流失的岁月,收集不见踪影的过去,真实地享受历史;而通过注入创意元素,其必能让历史精髓的光环,放射出更加璀璨之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