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1, 2010

河南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探讨粮食丰收背后秘密

  【编者按】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七连增”。河南粮食总产量也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87.4亿斤,实现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千亿斤,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粮仓”。丰收的背后,是各项支农、强农、惠农措施的落实;丰收的背后,是多年来我国不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的结果。19日、20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撰文分析今年粮食丰收的“秘密”,其中河南支农、强农、惠农的经验和做法被屡屡提及。(以下为文章节选)

  水沛则粮足,粮足则天下安。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切实增加投入。为了实现水利保丰收,目前,全国各省份纷纷探索农村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吃老本”现状未改,水利基础还需夯实

  南湾湖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清澈地铺向天边。“这75平方公里的湖面,关系着灌区11.24万亩农田是否丰收。水库运行50多年来,累计拦蓄洪水246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670万亩,增产粮食69亿公斤……”指着浩瀚的湖面,瘦瘦高高的钱长琨跟记者算着水利保丰收的细账。

  作为河南信阳市南湾水库管理局局长,老钱深深地感到,水利保丰收的成就可喜,但水利设施的损毁和不足,正威胁着粮食生产。“南湾水库现在能发挥的灌溉效益,主要是在吃老本。”老钱讲,南湾灌区1952年动工建设,属于典型的边建设、边设计、边改造的“三边工程”,工程标准低,遗留尾工多。

  灌区建成后,没有正常的维护资金投入,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益在衰减。好不容易盼到了1999年水库除险加固的技改资金,南湾水库终于喘了一口气。

  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1.7亿元,处理险工险点48处,解决了不少卡脖子的工程问题,但南湾水库“吃老本”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解决小水利建设资金问题,河南找到新途径

  指着靠天吃饭,水田改旱地,旱地又改回水田……多年以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大堰村祖祖辈辈就重复着这样的农耕。

  村支部书记吕先林拉着记者在田头坐下:“今年先旱后涝,但灾情不大,粮食生产没受太多影响,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去年发生50年不见的特大旱情,省领导来考察,看到满地龟裂,庄稼成片成片地枯死,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俺们庄稼人的眼泪也跟着掉。”

  粮食主产区实现旱涝保丰收,呼唤着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呼唤着农村水利建管机制改革。今年,老吕的眉头舒展一些了。因为,河南省大力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工程的投资,并把全省农口资金捆绑使用,着力解决末级渠系建设问题。现在,大堰村浇地用水终于得以保证。吕先林说:“大堰村告别‘望天收’,这下有指望了。”

  先行先试,解决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问题,河南找到新途径。随着中央对农业和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农口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有限的农口资金捆绑使用,着力在农业生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今年年初,河南安排7.5亿元新增农资综合补贴基金,专门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13亿元,全部用于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现了跨专项、跨部门的整合,推动全省的粮食核心区建设。这需要创新的精神,更需要创新的勇气。

  ●河南探索农村用水制度改革,保障农田“长流水”

  沿着黄河北岸大堤向东,便是一马平川的豫东平原。这里,是全国著名的粮仓。仅原阳一县,今年粮食产量初步统计要突破64.32万吨,在去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县水利局局长王修训说:“原阳能保持粮食高产稳产,与健全农田水利建管机制分不开。”

  在原阳县葛埠口乡葛庄村的冬修水利工地上,王修训告诉记者,水利设施发挥长期排灌效用,光“有”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长期有”。这就必须建设农水工程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成立,是保障农水工程长效机制上的关键一环。葛庄村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已经有10年了,小农水工程产权梳理得十分清楚。协会是农民自己的,小农水工程的产权是农民自己的,农水设施的长期使用有了农民积极性的保证。用水户协会按照“以方计量,以亩计征”的原则,每立方米水收0.04元,折合旱地每亩收取30元水费,水田每亩55元水费。由于种粮总体收入在增长,村民表示:“这个水费,俺们愿意交!”

  农村用水制度改革是要变“大锅水”为“商品水”,明晰小农水工程产权,变“短流水”为“长流水”。农村用水户协会成立顺应了农村用水改革的趋势。

  ●河南“人大议定制”鼓励社会资金办水利

  记者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听到水利投入不足的声音。论粮食产量,河南不愧为产粮大省,用占全国1/1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10的粮食。即便如此,河南1.18亿亩耕地中每年依然有3500多万亩耕地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水利投入不足,是河南省农村水利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去原阳的路上,河南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黄明掰着指头,算着水利投入缺口账。目前河南251处万亩以上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552万亩,而有效灌溉面积只有2607万亩,工程老化失修。按照国家对河南大型灌区总投资107亿元的规划,以实际年度安排投资1.126亿元为进度,需要95年才能完成!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表示,劳动积累工和劳动义务工的“两工”取消,给农村水利体制改革增加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动力。各地都在探索建立新的机制。江西的办法是“一事一议”;河南搞了“人大议定制”。“一事一议”,充分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在农村水利建设上合理地让农民出资出力。“人大议定制”就是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办水利,民主决策兴水利,解决小资金、小力量无法办到的事情。对此,农民是咋想的呢?河南省固始县祖师庙乡万岗村支书张先阔说:“我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水利有保障,丰收就不愁,出点资金出点力,我们甘心情愿。” 据人民日报

  农业给力 中原大省成保障国人饭碗“明星”

  河南,一个人口上亿、连续五年稳产千亿斤粮食的中原大省,在即将告别“十一五”之际,这个粮食总产超千亿斤的省份,成为保障中国人饭碗安全的令人瞩目的“明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立下汗马功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河南对抓粮也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河南走过的丰产之路,对人们有哪些启示?新华社记者与河南省官员、专家、农民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特殊对话。

  ●河南“给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应当说,我国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这些年来,河南碰到的自然灾害也不少,但粮食产量连续7年都在增加,靠的是什么?

  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

  大家都希望“天帮忙”,但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老天爷”不但不帮忙,还添了不少乱。比如,今年的低温寒潮就使得小麦冬季苗情成为近年来最差的一年。在这样的条件下能不能获得丰收,考验的就是农田基础设施。河南筹措巨资建设灌溉工程和防洪除涝减灾工程,现在全省已经有六成多的耕地得到了有效灌溉。

  河南息县种粮大户柳学友:今年我一共种了3000亩小麦。前期雨水多、温度低,有的地减产了,可是等粮食全都收完再算算,平均下来每亩还是打了800多斤麦子,总产就是240多万斤。怎么回事?过去是靠天收,耕地改造后,现在旱能浇、涝能排,一亩地顶过去两亩地的收成。

  ●河南积极扩大粮食优质品种种植面积

  记者:河南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并且每年都有小幅增长,河南在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上是怎么做的?

  魏仲生:我们突出的是一个“质”字。2001年河南省就提出,要把河南建成全国优质麦生产和加工基地。现在,全省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已经占粮食种植面积的七成多。小麦、玉米和水稻的优质化率分别达到69.8%、81.8%和93.9%,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5.5、27.6、7.9个百分点。优质麦的产量普遍高于普通小麦。

  河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主任陈振杰:农民种粮能挣钱了,积极性自然就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品质优化为产量增加提供了保证。近几年,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卖原粮”到“卖产品”、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的转变。如果你去超市看看就会发现,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河南品牌占了很大比例。

  ●政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记者:近年来,国家为支持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这些政策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河南滑县农民王保军:我这儿有个存折,是政府给我发的专门用来补贴种地开销的。我算过一笔账,种一亩地,各种补贴加下来快100元钱了。回想起6年前我刚拿到这个存折的时候,一亩地的补贴才12.3元。现在呢,种一亩地的成本在400元左右,四分之一由政府承担,我挺满意的。

  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推动农业发展,鼓起农民钱袋子,最关键的是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目前以充实农产品储备为基础,适时吞吐调节的价格保护制度日渐成型。近两年,河南省以最低收购价收购的“托市小麦”占到了全国的45%左右。

  ●“科技集成”成为粮食增产强大动力

  记者:这些年,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增产发挥的作用有多大?

  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雒魁虎:河南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1亩,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我们把高产创建当做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科技兴粮,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2010年全省共建小麦万亩示范田327个,平均单产达到531.42公斤,比全省平均产量高出36.8%。

  徐功民 (河南省科技厅农业处处长):科技推动可能是今后粮食增产的决定性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小麦已经历了10次更新换代,平均亩产已由1949年的不足百斤增加到目前的800斤左右。每一次品种更新都释放出巨大的增产力量,使粮食单产提高10%以上。尤其是近十年来,主导品种更新的速度加快到每三至四年一次,而且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玉米品种都出自河南。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