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1, 2010

行政干预减弱涨价预期 物价回落仍需一段时间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11月份的CPI数据,5.1%的数字着实让人吃了一惊。物价的快速上涨,再次触动人们已然紧绷的神经。(《半月谈》2010年第23期)

  物价上涨催生“海囤族” 城里人热衷做“菜农”

  不断上涨价的菜价,让患有糖尿病的长春市民杨树清经济压力雪上加霜。为了节省开支,她连冬储菜都减半购买了。“萝卜、白菜、土豆”本是东北百姓过冬的主要菜种,价格便宜、储存方便。然而今年,就连这些冬储菜也跟着唱起了“高调”。在长春,土豆每斤在1元到1.3元之间,白菜最贵竟然达到每斤3元,都比去年同期涨了一到两倍。“花一样的钱,买一半的菜”成了许多市民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在南方,城市市民利用城市绿地、自家阳台,开辟简易菜圃,也已经非常流行。在这些“市民菜农”里,更多的人考虑的不是食品安全和陶冶性情,而是从便宜实惠的角度出发。一时间,开辟自家菜园已成为很多市民热衷的事情。

  实际上,涨价的并不只是蔬菜,在经历一轮轮农副产品涨价潮后,物价上涨已向人们的“衣食住行”全面渗透。随着天气转冷,哈尔滨市冬季服装市场价格悄悄发生着变化。哈尔滨中央商城销售员李莹告诉记者,羽绒服今年总体销售价格上升了300元到400元,主要是羽绒、棉花,还有其他面料和辅料大幅涨价,另外人工成本也在攀升。

  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过日子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和老人,开始频繁光顾超市打折区,头天买3桶食用油、3大包家庭装的洗衣粉,第二天来两大袋卫生纸、一袋大米……“什么打折就买什么,现在物价都在涨,指不定过几天还会涨,先囤着再说”。于是,“海豚(囤)族”火了。对此,专家表示,这是民众在物价上涨的大环境下被迫做出的一种选择。

  政府重拳稳物价 彰显调控决心

  与资产泡沫对投资者的影响不同,实体经济领域的价格大幅变动,严重影响了食品支出占据收入一半左右的中低收入人群的现实生活。

  进入冬季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物价秩序的干预。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强力稳定物价。近期出台的16项稳定物价的措施主要包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化肥生产供应、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等。

  在“国十六条”中,“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是此次物价调控措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因为这是对普通民众生活水准最为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

  部委层面,国家发改委派出督查组分赴价格涨幅较大的地区,进行检查督导;财政部正会同民政部指导各地采取适当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或补助水平,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一次性补贴等措施;农业部正力争今冬明春蔬菜面积增加800万亩。同时,商务部将重点开展今冬明春蔬菜市场的产销衔接,进一步加大供应。国家工商总局将全面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核查,严打农产品市场中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并查处致使价格过快上涨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具体而言,决策层和相关政府部门正试图从四个方面稳定物价:一是增加生产;二是降低流通成本;三是将中低收入者的最低工资、补贴与物价挂钩;四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11月29日,国务院又决定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做出修改,将加大对互相串通、恶意囤积、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以哄抬价格、牟取暴利行为的处罚力度。

  行政干预致涨价预期减弱 物价回落仍需一段时间

  在“国十六条”的大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和北京、山东、上海等地密集出台具体调控政策,力度为近年罕见。国家物价调控带来了市场涨价预期的减弱,相关各部门物价“组合拳”效应初显,部分农产品价格开始止涨回落。

  商务部的监测显示,11月15日至21日,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2.6%。其中,白萝卜、黄瓜、芹菜和圆白菜价格降幅较大,分别下降 11.1%、10.0%、7.0%和5.9%。与此同时,近期大豆、谷物等大宗农产品现货价格,相比一个月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来自北京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的数据显示,从11月11日到19日,不到10天的时间里,散装大豆油、棕榈油、菜子油批发价格出现了3%~5%的跌幅。

  有分析人士指出:“天气晴好,大量农产品集中上市,是近期蔬菜价格回调的主要原因。部分地区采取临时性价格管控和国家接连出台稳定物价的措施,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些蔬菜价格回调的效应。”此外,近期大豆、谷物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回调,是受国际、国内期货市场大豆和豆油价格下跌及国家稳定物价、投放储备油政策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上涨,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流通环节多、费用高。“国十六条”把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通过减少从批发到零售之间的流通费用,加强对不合理加价甚至恶意哄抬价格行为的监控与干涉,从而有效降低了农副产品的流通成本。

  但是,也有专家进一步指出,虽然随着国家稳定物价的措施进一步得到落实,后期粮油价格将趋于稳定,部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价格仍有一定回调空间,但由于“物价上涨归根结底是货币的问题”,因此要稳定现在的物价,政府必须加大“组合拳”的力度,除行政手段外,稳定物价的根本在于控制货币发行量和投放格局。

  11月份,央行9天内已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收紧了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由于货币回收需要一个过程,而物价的回稳乃至下降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不能完全希冀国家的调控政策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物价上涨的压力。如何让百姓的收入增长和物价上涨相匹配,更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毕竟在当前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逆周期的政策措施并非最好的选择,而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百姓收入,不仅能够降低民众切身的通胀压力,而且还能扩大和促进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