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建设纪实
今年2月2日,新华社一篇题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总量已超过开发初期水平》的新闻一经发表,引起了 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绿色时报》、《新民晚报》、《内蒙古日报》 、《北方新报》 、新浪网、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政府网等100多家媒体在第一时间刊载了此条消息,振兴东北网把这则 新闻列入《振兴东北大事记》中。国家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也在第一时间致电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要求将此情况向 有关领导和部门做详细的汇报。
这则新闻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几代务林人奋力拼搏、无私奉献,勇担林业生态脊梁的坚强使命。
筚路蓝缕保生态
初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人也许不知道,是十年“天保工程”的实施,翻开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展历史上崭新 的一页,务林人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护林人的历史性转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保护生态的洪流中。
所谓“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强化依法管护,禁止非法征占用林地,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重要的一环,它开启了内 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建设的新征程,森林经营目标从采伐木材的经济效益为主,转变到以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为主的轨道上 来,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实现了从木材生产为主向森林保护和培育为主的转变。
“天保工程”全面实施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通过森林分类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方向,将林区划为禁伐区 和限伐区,对禁伐区实行严格管护,坚决停止采伐。同时,调减限伐区的天然林采伐量,并调整采伐方式,加大森林资源管护 力度。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根据森林分布及地理环境特点和各林业局经营情况,对不同区域和地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护, 进一步加强了管护组织机构、合理配置了管护人员,加强了管护站点建设。完善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 资源管护责任书》和管护人员档案卡片,统一制定了《森林管护巡护记录》。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实现了林业局、林 场、职工三级管护网络体系。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管护员马淑梅和丈夫在深山10年寒暑,过了9年没有电的日子,9岁的儿子,不得不住到林业 局集体宿舍。提起这些,马淑梅心里不是滋味,但她无悔:“虽然日子过得寂寞平淡,但10年了,我们管护的8490公顷 森林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没有发生过一次滥砍盗伐案件。”正是有许许多多像马淑梅这样的职工,才管护好了大兴安岭这片 大森林。
林地是林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林地林权管理是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加大对 占用林地的监管力度,建立对建设单位林地使用情况跟踪检查、全过程监管机制,杜绝了少批多占、未批先占现象的发生。在 占用林地定额管理方面,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按照林区林地使用定额,严格实行分类管理,对生态环境破坏小,生态保护措 施落实到位以及对林区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建设项目优先报批。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以及植被恢复不及时,生态保护措施 落实不到位的项目限制报批。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得以认真落实。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在林缘地区开展了林地承包试点,将经 营与护林结合起来。同时还对林区内部分开垦的林地进行有步骤地收回。1998年到200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退耕 还林总面积24.5万亩,按国家退耕还林补偿标准每亩总额1000元计算,为国家节省2.4亿元。
为了创新林木采伐管理手段,提高为林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资源处自主 开发了林木采伐管理与调查设计计算机软件系统,实现了调查设计制作、审核,林木采伐审批的整合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目 前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调查设计和采伐证管理均编制了成熟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但实现将调查设计到采伐证管理全过程集 成统一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还是第一家。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坚持依法治林,以严禁超限额、超计划采伐为“切入点”,规范管理制度,按照“精准设计、规 范作业、凭证运输、合法流通”的思路,严格管理生产、运输、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层层建立了资源管理责任制,建立了 调查设计三级验收制度,提高了设计质量。严格伐区管理验收,全面提高了伐区作业质量。对流通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 ,查处关停各类木材加工厂点290个。2000年以来,在严格按计划逐年减产的情况下,连续10年杜绝了超限额采伐。
有效防控森林灾害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在诸多影响森林的自然因子中,火灾对森林的 影响和破坏最为严重。“天保工程”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加大了对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林区防火基础设施中的 林火监测、扑救指挥、通讯、扑救装备等硬件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提出的“投重兵、打小火 、当日灭、立大功”的扑火理念,要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领导到位,第一时间队伍到位,第一时间组织扑救。由于这 一理念的有效落实,着实提高了扑火率,目前已被国家森防指在全国推广。据统计,1998-2009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 区年均发生森林火灾46起,其中重特大森林火灾年均2.3起,受害森林面积年均1.08万公顷。比1962-1997 年间年均分别下降了23%、71%和58%。
“作为一名从事森防工作27年的老队员,我真切地感受到,如果森防工作不到位,每年由病虫害造成的森林损失是 十分巨大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保护森林健康成长。”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尔旗汉林业局松毛虫害 防治现场,森防站测报组组长王艳琴朴实的一句话,生动地阐述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森林防疫部门利用新科技、新技术,积极引进推广多种新的监测技术和手段,加大GPS、PDA在监测中的应用, 多种监测手段相结合,时时监测各类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构建了以4个国家中心测报点为骨 干,以19个林业局测报站为主体,以180个林场测报点为基础,结合沟系管护站的护林员,以及群众参与相结合的监测预 警网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莽莽林海健康生长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
为了这片绿色
56岁的闫喜顺由一名采伐工变成了管护员,他亲身经历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绰源林业局青岭林场的建设和发展,并且 与那里的山山水水相伴整整23年。在青岭林场生态移民的过程中,他充当一名“拆迁工”,亲手拆除了他生活了20多个年 头的家园,万千感慨齐涌心头。闫喜顺说:“每天听着敲打砖头的声音,心里真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但是为了林区的生 态建设,为了保护好这片绿色生态,我愿意、也必须这样做,拆迁同样是一种责任。”
2009年以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共有168个林场,分别分布在林区腹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抓住开展棚 户区改造的有利时机,在林区深入开展实施生态移居工程,将不符合当前生态保护建设需要的47个林场撤并,使林场减少为 121个,将3622户居民从山场迁移到局址所在地,仅2009年就新增林地面积2642公顷(4万亩),减少移居前 生产生活取暖用柴等森林资源蓄积消耗近3万立方米,折合人民2000多万元。
为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持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文明清洁生产作业活动。杜绝在林业 生态主体功能区内破坏森林资源、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教育引导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职工群众及外来人员尊重生态环境、关 注生态建设、守护生态家园,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进一步加强对入山从事生产、作业的工作人员和外来人员的生态文明教育 ,层层落实文明清洁生产的责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加强了对各生产场点的现场管理,做到产品、原料存放有序,环境 整洁。重点对从事筑路、探采矿、种养业、采集业的外来人员加强教育管理,要求他们在取土取沙、矿石堆放、农牧业生产等 方面必须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凡在生态功能区内设立的各类作业点必须经过审批,并在周边设立临时垃圾场点,撤点 转场时要拆除所有临时建筑,并恢复原状。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每年四五月份,山间林下、沟溏岭脊,到处都有林业职工群众植树造林的身影。特别是近两 年,针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植树造林都倾向于深山老林,忽视了公路两侧、局场址周边的绿化,而造成林区山上树茂,路 旁、城内树少,撤并林场和废弃贮木场杂乱破旧的现象,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绿化造林与推进新林区建设相结合,公路两侧 、局场址周边也被纳入植树造林范围,林区全面掀起了“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生态文明建设新高潮。目前,内蒙古大 兴安岭林区各局正在继续深入开展“四旁”绿化工作,未来3年内,一个路旁绿树成荫、屋后绿树环绕、森林拥抱城镇、城镇 镶嵌森林的崭新林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每一个脚步都印证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人对这片森林的热爱,每一滴汗水都浸透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人对这片绿 色的忠诚。
“有林地面积803.39万公顷,净增3.8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88730.72万立方米,比上次清 查时增加3723.9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75.6%,增加到76.55%。”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 查结果,以一组鲜活的数字彰显了“天保”十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继续保持 “双增长一提高”的骄人成果。
今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人必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好大兴安岭林业生态资源, 完善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体制框架,争做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脊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