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3, 2010

苏海丽谈当代中国画的投资

  近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画市场的拍声迭起,中国画收藏热几乎达到了“全民皆画”的地步。每年国画名家精英被一批批先后推出,名家与大师繁多,书画院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另中国画市场资源多元程度不高,比较集中,趋同性比较强。中国画藏品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这在多数收藏者眼里较为模糊,随之而来的风险不知不觉地在市场与藏品中逐渐显现。

  当代中国画投资需“知己知彼”

  “知己”-----知晓自己对于中国画的鉴赏能力,并逐步了解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人文精神,传统笔墨,作品的格调、内涵,功底等等。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神韵”之美。2009年,保利秋拍的齐白石作品《大年》,寥寥数笔颇具笔墨趣味,一条鲶鱼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这是一代国画大师善于扑捉生活情趣中的神韵之美。

  

苏海丽谈当代中国画的投资

  另从傅抱石作品《屈原》中,我们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理,作者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通过品读作品我们跨越时空和作者心与心的沟通。

  “知彼”------了解当代中国画的现状及当代中国画坛的艺术家。

  当代中国画市场在欣欣向荣的背景下,也存在了很多问题。首先,市场供大于求,作品的供给量大规模增长,中低端从业人数激增,造成作品市场结构性失衡。艺术精品鲜见。其次是供给渠道在混乱中迅速扩张,各式各样的拍卖、展览、展销及画廊、网上营销等使艺术品的供给几乎雷同于商品叫卖,渠道的多样化已经演变成过度化甚至混乱。再加上大量伪作的冲击市场以及还有部分画家凭借着各种头衔,到处走穴。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涂鸦之作充斥市场。另外中国画缺少建全的经纪人制度,大多画家自己兼经纪人等等。随着藏家逐步的理性化。中国画市场会逐步变的更加规范。

  多了解当代画坛的艺术家,不去看他们的级别、职称、职务等光环。因为这些不能代表画家本身的创作能力,但往往这些光环又满足了不少画商与藏家的虚荣心,这就给当代中国画市场埋下了风险与危机的根源。因此,名家不等于名画,而名画往往出自于勤奋画家和真正名家之手。

  遵循当代中国画的价值投资

  当代中国画的价值投资给我们提供了惟一的走向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什么样的作品是值得我们投资的作品?纵观中国美术史我们就知道,在中国美术史留下名字的画家中,每一位画家都有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或开宗立派、或在传统笔墨的基楚上做了某些创新。当代中国画很多题材重复,大量的作品都似曾相识。重复的构图或造型,重复的技法和画面效果,很难见到一个崭新的视觉效果而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对于中国画的价值投资所要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要选择价格合理并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这样的收藏才会有意义和增值空间。第二是真。真品是收藏的必要条件。第三,是精。指要收藏精品之作,即使同一个画家的手笔,也有精品和一般作品之分。第四,是题材新颖。相同题材的作品不多,比较独特。第五,高难度的技法,有的即使是极简练的几笔,它也是具有多年操练的功力的展现。第六,气韵生动,浑然天成的画面。这是指构成画面诸多因素的高度协调之后的画面整体气象。无论是构成、造型、用笔用墨、设色等等,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离,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整个画面浑然一体,达到一种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以上六点互为结合互为补充。

  当代中国画投资应坚持理性投资

  近两年,国内书画界大肆流行“包装风”,许多画家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巧用各种包装手法,为个人造势,其中借拍卖“自卖自买”炒作成为大家争相使用的手法。价格虚高,是当代书画眼下最大问题。借拍卖来抬高自己身价的手法一目了然。当代中国画的投资一定要坚持理性投资的理念,要全面的去了解市场,看淡“当代书画”拍卖的成交价和成交率,不能单一去遵循拍卖价格。

  当代中国画投资适合中长期投资

  当代中国画投资的效用主要包括精神收益与经济收益两种,因此,为了满足效用最大化原则,应该将这两种收益进行合理的组合。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件国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收益有递减的趋势,换言之,人们普遍存在着“喜新厌旧”的心理。而另一方面,经济收益的高低取决于艺术品的购买价格、出售价格和持有时间。在购买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则主要取决于出售价格和持有时间。我们知道,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不想出售艺术品的时候,其市场价格可能会很高,当你希望将手中的艺术品变现的时候,其市场价格却表现得很不如人意。

  艺术品不适合进行短期投资,吴湖帆的《峒关蒲雪图》在海内外拍卖场上的频繁出现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一个典型案例。《峒关蒲雪图》是吴湖帆在艺术鼎盛时期(1949年前后)创作的,长95cm、宽40.7cm,画上有夏连良的收藏印,可以说是吴湖帆的精品力作。《峒关蒲雪图》最早是在1996年的朵云轩秋季拍卖会上露面的,当时的成交价是67.1万元;1998年,这幅作品由上海工艺拍卖行拍出132万元,创下了当时吴湖帆作品的第二高价;1999年,该作品出现在中国嘉德的秋季拍卖会上,但只以77万元成交;2000年,《峒关蒲雪图》又出现在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结果仅以66万元成交;2001年,香港嘉士得再次推出这幅作品,最终以103.5万元拍出。《峒关蒲雪图》在5年间5次出现在拍卖会上,既能拍出吴湖帆画作的第二高价,又能以66万元成交,价格相差足足1倍。有的投资者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也有投资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投资手法更类似于投机,而不是投资。

  总而言之,对于艺术品投资而言,为了在尽量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下获取效用最大化,无论是进行短期投资,还是进行长期投资都并不十分合适,而进行中期投资则是相对比较稳妥的。

  画家,画廊,藏家三方共同的利益

  一个规范的艺术品市场,画家、画廊、藏家三方具有共同的利益。就艺术品市场也有多层次的结构:画家主攻创作,不直接接触市场,以保持作品的独立精神;一级市场的画廊,与画家签约,将其作品出售给收藏家;二级市场的拍卖行,则从画廊、收藏家处获取艺术品并拍出;各类艺博会为画廊提供展示的平台,并依靠出租展位、冠名等各种赞助盈利;此外,还有一些中介机构,提供包括艺术品评估与鉴定、抵押贷款、艺术品市场指数等资讯服务。

  而在中国,普遍的情形是,国画家作品越过画廊,直接向藏家出售或直接送拍;国画的评估与鉴定争议频现,甚至有失公允;字画造假之风盛行,一些拍卖公司知假拍假。交易的链条被打乱,导致了市场的混乱与泡沫的浮现。如今,随着中国画市场规模的扩大、外资与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国画产业到了结构调整的时候,各级市场参与者如不能优化商业模式,向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难免会被淘汰。而那些跟风的投机者,也可能面临被套的风险。

  辩证法说,一切事物都是在波浪式发展中螺旋式上升的,中国画市场也不例外。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随着中国画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中国画一定会迎来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画更繁荣时代的到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