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3, 2010

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成为部分企业避税工具

  中国艺术品市场真真假假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孙夏力

  2010年6月3日晚,北京,亚洲大酒店内热闹非凡。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2005年7月1日成立,以下简称“保利”)春季拍卖会(以下简称“春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晚10时49分,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作品《砥柱铭》的专场拍卖活动正式开始。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为单件作品举办专场拍卖会。这幅书法作品的起拍价为8000万元。在短短23分钟内,经过70余次叫价,一位场外买家以3.9亿元的出价,结束了这场“鏖战”。算上12%的佣金,《砥柱铭》的总成交价为4.368亿元,刷新了中国单件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纪录。

  让人惊讶的是,此次春拍的总成交额超过33亿元!而就在两周前,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德”)举办的春拍,以21.28亿元的总成交额,刚刚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新纪录!

  投资回报率超过20%

  “我不想用‘热’这个字,更喜欢用‘成熟’来形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这更能反映其中的价值和内涵。”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黄君这样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他认为,这种“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品市场经营者(主要是拍卖公司)的行为越来越规范;二是艺术品的拍卖价格与真实价值越来越吻合,好东西能卖出好价钱。“‘盛世收藏乱世金’。社会动荡时期,人们都爱收藏黄金,艺术品根本不值钱。现在,人们开始重视艺术品收藏,说明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

  保利执行董事赵旭与黄君不谋而合。赵旭认为,2010年春拍的成功,可以视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成熟的标志。“判断艺术品市场是否成熟,主要有3个标准:市场的不可替代性,艺术品的流通速度和数量,以及资本介入的规模和风险。就成熟度来说,中国艺术品市场目前已经达标了。”

  过去,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一直不温不火,一些人靠“投机”从中渔利——低价买入,天价卖出。对此,赵旭认为,在一个规范的投资市场上,这样的情况十分罕见。“艺术品市场成熟后,参与者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公道,投资回报率会趋于一个合理、稳定的数字。”

  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书画类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率,保持在20%以上。而且,与股市相比,投资艺术品市场,风险要低得多。

  大量赝品混入市场

  然而,随着艺术品市场越来越火爆,临摹者、造假者蜂拥而来。

  7月的一天,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走进了赵旭的办公室。当时,他正在和几位专家鉴定一批拍卖品。“假的,退回去吧。”有些卷轴还没被完全展开,就遭到“枪毙”。还有一些作品,由于专家无法立即鉴定其真伪,被放在一边等待“宣判”。

  《砥柱铭》是赵旭为了筹办保利成立5周年春拍,亲自从一位台湾藏家的手里收来的。然而,从今年3月17日被展出开始,这幅书法的真伪就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有藏家指出,《砥柱铭》错字连篇,是赝品。这让赵旭十分无奈。他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透露,很多权威专家,包括著名书法家启功、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傅申等,都鉴定过《砥柱铭》,确认它是真品。而且,从宋代到民国时期,各代名家在《砥柱铭》卷后留下的跋(写在文章、书籍等的后面,说明写作经过或评介内容的文章),就有6米多长。

  赵旭说:“不论《砥柱铭》是不是黄庭坚的真迹,仅凭卷后的这些跋,它就值4亿了。” 黄君对黄庭坚书法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他对《砥柱铭》的真实性也毫不怀疑。“一些藏家认为它是假的,我可以理解。这幅字有它的特殊性——这是黄庭坚转型时期的作品,与他之前、之后的书法风格都有所不同。但我敢说,它就是真的。”黄君还开玩笑说:“如果黄庭坚活过来看到这幅字,他会说:‘这的确是我写的,不过写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

  不少人怀疑《砥柱铭》是赝品,是因为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上,造假现象泛滥成灾,“拍假”和“假拍”屡见不鲜。“拍假”是指拍卖行把赝品当成真品来拍卖;而“假拍”则是指卖家和拍卖行联手,自卖自拍,将拍卖品的价格炒高。“中国的《拍卖法》里没有规定拍卖行要百分之百地确保拍卖品的真实性,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假拍’行为,主要靠拍卖行的自律。”黄君说。

  但同时,赵旭和黄君都表示:“很多赝品也是有价值的。”赵旭认为,“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赝品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清乾隆年间一些仿唐寅(即明朝的江南才子唐伯虎)的书画作品,也可以称为‘赝品’。但这种‘赝品’实际上已经成为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作品,甚至比一般的文物还要值钱”。黄君举了一个例子:“几个月前,嘉德拍卖了一件书法作品《梵志诗》。它的拍卖图录上,明确写着‘传黄庭坚作品’。这幅字并非黄庭坚的原作,但由于它历史悠久,又有很多人为其写跋,因而十分珍贵。最终,这件作品拍出了580多万的高价。拍卖这种‘赝品’,在行内是被认可的。这就是艺术品市场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

  不过,绝大多数赝品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不久前过世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就曾亲自为其作品“打假”,甚至还为此闹上了法庭。但也有“懒得打假”的人。黄君告诉记者:“行内人都知道,启功先生就从不‘打假’。他常说,能让别人借为他的名气有口饭吃,也是一件好事。有一次,启功先生和一位朋友走到北京琉璃厂附近时,朋友看到一幅书法的落款是‘启功’,便问他:‘这是您写的吗?’启功先生开玩笑说:‘比我写的好多了!’”

  企业逃税的工具

  艺术品市场还有更“浑浊”的一面。

  去年,台湾税务机关曾在演艺圈内掀起一场“查税风暴”,发现一些人通过购买艺术品来逃税。一些台湾企业家也曾被查出有类似的行为。那么,大陆的有钱人会用投资艺术品的方式来逃税吗?对此,赵旭说:“我所接触的买家,大多数都是爱好艺术品收藏的个人,避税的情况我没有听说过。这都是外行人的猜测。”

  但会计行业的相关人士则有不同的看法。“老会计”宋先生说:“根据目前中国的会计准则,金融证券和房地产投资都会计入特定的会计科目,投资品价格的涨跌会影响企业的账面损益。但企业的艺术品投资应当怎样入账,会计准则里并没有规定。一些企业会把购买的艺术品列入‘固定资产’科目,而固定资产每年都有折旧费用,这会拉低企业的总资产价值,‘减少’其利润,进而‘帮助’企业少交所得税。”比如,某企业所购艺术品的成本为1亿元、“使用年限”为5年,则其每年的折旧费用就为2000万元,按照25%的税率,企业每年可少交500万元的税款。

  如此看来,艺术品已经成为一些人逃税的工具。对此,宋先生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我国应当出台明确的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的艺术品投资行为,防止它们借此逃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