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监测,发现火情,第一时间发出声光报警。昨天起,本市进入森林高火险期,首套森林火情自动识别系统在西山林场正式投入使用。年底前,该技术将在全市7个山区县推广。
林场探头告别“夜盲症”
“这套森林火情自动识别系统,关键技术在于摄像头。”昨天,市森林公安局局长宁晋杰介绍,现在,视频监控技术在本市的森林防火中已经应用得较为普遍。不过,采用的监控摄像头均是普通镜头,白天采集到的画面还比较清晰,可到夜晚或是遇到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时,基本发挥不了太大作用。
而利用红外探测技术则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记者看到,这套森林火情自动识别系统所使用的摄像头,是由普通镜头和红外镜头并列组成,乍一看有点像望远镜。将这样的组合摄像头固定在林场的暸望塔上,传回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的画面一幅是可见光图像,一幅是红外热图像,“信息可以互补”。
而由于红外镜头不受光线强弱的制约,这套新系统在林场投入使用后,即可实现全天候24小时的火情监测。
发现火情,即时报警
应用红外测温原理,摄像头还能及时发现监测林区内的高温区域,无论是火焰还是烟雾,都能在红外热图像上体现出来。
“过去,仅靠可见光图像判断火情,误报率比较高。尤其是夜晚,画面中出现的白色亮点,很难判断是灯光还是火光。”宁晋杰说。采用新技术后,系统会对可见光图像和红外热图像进行比对,锁定烟火发生区域;再运用概率加权的方法进行评估,如符合两项火情指标,就确定为森林火情,并发出报警声。
前期的测试表明,在探测距离为1公里时,系统可发现面积大于或等于0.25平方米的火源;在探测距离为2公里时,可发现面积大于或等于2平方米的火源;在探测距离为5公里时,可发现面积大于或等于6平方米的火源;在探测距离为8公里时,可发现面积大于或等于10平方米的火源。
5年内重点林区监控率100%
森林火情自动识别系统发现火情及时,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林员的工作负担。宁晋杰介绍,继西山林场后,本市还将在十三陵林场、八达岭林场、共青团林场、松山林场及密云、昌平等7个山区县推广该技术。力争到今年年底之前,将全市现有的62个森林火情监控点监控设备全部更新为火情自动识别系统。
除对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更新,本市还将再建一批监控站。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重点林区的监控覆盖率将从目前的43.8%提高到100%,全市林地的监控覆盖率达到85%。
系统演示
火苗一蹿,警报就响
昌平德胜口桥下,火苗噌地蹿起,约8平方米的火堆释放出滚滚浓烟——这一切被7.2公里外的蟒山暸望塔顶摄像头尽收眼底。
也就在火苗蹿起后的两三秒钟,北京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的监控计算机就发出了“嘟嘟”的报警声。
昨天,市森林公安局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此前在昌平做火情测试的短片。短片中,普通镜头和红外镜头捕捉到的火场图像对比十分明显。“那天正好下雾,普通镜头传回来的画面都是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见。”而红外镜头传回的图像上,却能明显看到有亮点在闪烁,“亮点就是起火地点。”
据介绍,森林火情自动识别系统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已在昌平、海淀等地做了20多次火情测试,未发生一次误报。
本报记者 王海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