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6, 2010

深圳有可能率先进入公民社会

  □据新快报报道

  “市长您好,我是呙中校。 ”“你真是 ‘一文惊人’啊!”这是7年前,深圳草根网民呙中校,与深圳市长见面时的开场白。前者,因写了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引起公众轰动。当时,他只是南下特区“打工族”中的无名小卒。这一官一民,谈了两个半小时,说的全是 “特区发展瓶颈”,“如何突围”。后来,媒体将其称为“一场世纪对话”。

  在特区而立之年,呙中校认为,中产阶层将是未来深圳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力,深圳也将是中国最有可能率先进入公民社会的城市。

  初闯特区

  只要有能力就能“扎起”

  初到深圳,即便是“站在街口”,呙中校都觉得“有优越感”,心里会反复叨念着:“特区跟内地,就是不一样啊——高楼大厦林立、商店港货琳琅满目、街上男男女女打扮时髦;连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比内地人超前至少10年! ”

  不过,最令他感叹的,是当年特区对人才的态度。 “我刚开始认识一名IT外企主管。他才20几岁,看上去‘乳臭味干’,可手下已管着几十个名牌大学出来的高材生。而他自己,没上大学,读完高中,就来深圳闯天下,并自学电脑。因为技术了得、经验丰富,没几年,就被公司提拔……”呙中校不禁对比起自己走过来的武汉,找工作都要层层托关系;没关系,就要混个高学历,当“敲门砖”。

  “不看关系,不抠文凭,只要有能力,你就能‘扎起’!”当时,呙中校看到了“特区的希望”,一腔热血。他决心在这里扎根,把青春献给它。

  安营扎寨

  无特殊政策特区“失宠”

  谁知,“优越感”持续不到一年,就被“失落感”取代。

  2000年,特区一系列特殊政策被取消。似乎是一夜间,深圳人发现,他们所在的这个原本激情四溢,敢闯敢试,一向被誉“改革排头兵”的城市,突然老气横秋,深陷发展瓶颈。

  “不客气地说,没了特殊政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深圳在中国改革的战略地位,相对下降了。当时大家的心情,就好像一个一直受宠的孩子,瞬间遭遇了冷落,心理落差很大。压抑、困恼、不满,甚至是愤怒,很想抒发出来”。而今,再次谈及当时的感受,呙中校用了“忐忑不安”来形容。

  冷静思考

  未来是发展的动力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有心无力;行政体制改革:改而不革——这是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号称‘改革排头兵’的深圳,如今面临的尴尬与困境。”对这座城市的“冷思考”,呙中校激情依旧。

  “实际上,深圳未来的发展问题不是定位问题,而是发展的动力问题,或曰改革的动力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消失后,深圳始终未能解决改革的动力源问题。事实上,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深圳的社会力量日益壮大,有望为深圳绘就一条‘自下而上’的改革图景,即由中产阶层推动,迈向一个新型的公民社会”。

  呙中校认为,中产阶层将是未来深圳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力,深圳也将是中国最有可能率先进入公民社会的城市。

  对话

  特区“不特”工资已无当年优势

  记者:现在都说特区“不特”了,你感受最深的是哪方面?

  呙:最明显就是深圳的工资已没有当年的优势了!人才很难生存!今年有些亲戚说要到深圳找工作,应届生月薪3000元左右。但即使你工作得不错,两三年后给你涨到5000元又能怎么样?还是买不起房!这样一想,还不如回武汉,虽然内地城市工资只有两三千元,但生活成本远远没有深圳高啊。 2000年前,深圳的薪酬吸引力领先全国,但现在,可能还不如北京、上海、广州。

  记者:那你觉得现在深圳还有必要设“特区”吗?

  呙:作为中央改革的试点,我认为“深圳特区”一定要保留。即使和内地差别越来越小,但作为特区,深圳仍是中央综合体制改革等的“试验田”。

  记者:近10多年来,深圳特区发展陷入瓶颈,根源出在哪呢?

  呙:近年来深圳一直希望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而且在2005年第一个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申请,但结果却是上海浦东新区最先获得批准,其后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第二家,而至今深圳也没看到希望。对此,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9月视察深圳时说得非常明确:“经济特区本来就具有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国家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言外之意,作为特区,深圳在改革创新的空间上,其实应该比综合改革试验区更有条件,也应更有作为。

  记者:你认为未来深圳应该如何定位?

  呙:关于城市定位,不同的人标准不同,比如就金融中心来讲,深圳的地位肯定不能和上海比,但深圳也有自己的金融优势,现在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四,还是很有活力,但很可能要被苏州、天津等城市赶上来了。当然我认为,排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实实在在做出成绩,在改革上做到全国的“领头羊”,示范作用能够再一次体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