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
中国将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将贫困标准上调到人均纯收入1500元,这比2008、2009年1196元的贫困标准提高了25%。受此影响,西部省份扶贫压力大增,未来十年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返贫压力仍然较大。(12月24日大众网)
贫困线标准提高之后,我国的贫困人口将由过去的6000余万人扩大到9000多万甚至上亿都有可能。数据是客观的,但对于这一标准调整之后的贫困人口数据必须客观看待。
一个标准线的调整,虽然表面上贫困人口总量提高了,但数字的提高和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无关。无论是破亿还是过去的6千万,这部分贫困人群并不因标准线的提高而“更贫困”或“不贫困”,这是必须认清的一个事实。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敢于将我国贫困人口标准上调到1500元,这不仅仅是对现实CPI指数上涨的回应,更体现了政府的自我加压。贫困人口数量减少,政府的压力会少一些,敢于调整贫困线,这说明政府敢于面对社会真实情况和现实问题。将贫困人口数字“有意识”地调高,无疑是一个贴近社会现实的“负责任”的体现,这种调高或是一种执政务实。在数字上将贫困人口“造”得少一些,除了面子之外不会解决任何问题,而有关方面敢于坦然面对这一剧增的“贫困数字”,是面对社会问题时良性心态的回归。
更重要的是,贫困人口数字的提升,恰恰为解决我国贫困人口的贫穷问题、解决已经拉大的贫富差距现实找到了一个反思的契机。据资料显示,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我国基尼系数为0.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这一令人不安的危险系数背后,实际上潜藏的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的社会现实,这也恰恰是造成多年来贫困人口呈总体扩大趋势,而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迟迟不能消弭的真正根源。
正视我国贫困人口数量的“递增”,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反而给社会管理层和决策者提了个醒儿:有必要在客观地看待这一“提升的贫困人口数字”的同时,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落实好调节收入分配的诸多举措,真正实现藏富于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