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上层的指挥棒方向不变,光是靠人的观念和德行来自律,有偿家教问题依然治标不治本。”昨天,在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财政学会、浙江省统计学会联合举办的“浙江民生论坛”上,省教科院郭耀邦老师围绕“浙江教育均衡发展”的主题作了报告。
高考指挥棒下,被动活跃
在这个讨论公共财政民生投入、收入分配与公平、就业与社会保障、教育均衡发展、医疗与健康、文化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保障性住房、困难群体保障等问题的学术论坛上,“读好书难”是大家最关心的焦点之一。
面对日前由本报报道的再次处于风口浪尖的有偿家教问题(见本报9月2日的《有偿家教,两老师昨被辞退》),郭耀邦的观点很明确:无论是堵是疏,有偿家教这个微观却显性的教育均衡问题,绝不仅仅是在家长需求、教师德行等平面范围内的因素就能根治的问题,这是一个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被动活跃的不和谐音符之一。
郭耀邦坦言,目前中国的家长学生们,正在教育大环境中,处于“被迫需求家教”的状态。事实上,很多家教,是不抓课堂效率、课后强行填塞。但由于中国有高考这一根承载了系列结索的主绳,它一收紧,下面的结点都不得不相应地顺势变化。于是,很自然地滋生了“花钱吃小灶”的市场。
“升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对接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郭耀邦认为,国内教育体制的问题,出在学生对于这种对接,没有拥有自己的选择权。“只要一个考试分数排名,出路就一目了然。这是不科学的。”
孩子未成年,就被分了等级
郭耀邦做了多年教育研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精力,就花在研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这种对接上。“我们现在的升学对接,是线性的,就是考试成绩。但事实上,成绩优劣的背后,存在各种教育不均衡的原因。”郭耀邦举了国内中学的例子,“国内在中学教育阶段,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就等于把学生划进了不同的档次。”郭耀邦认为,在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健全的自主规划意识时,就人为地、单一地给他们贴了标签,对学生来说,他损失的是将来自主选择的机会。“比如一个进不了重点中学的孩子,几乎就跟一流高校绝缘了,但是做研究的素质,有的时候也未必体现在从小学科考试优秀上。像爱因斯坦,他直到读大学,学业成绩都非常一般。”
自主命题,意味着高考改革有空间
这几年,作为浙江教育改革的参与者之一,郭耀邦和很多业内的专家学者一直在讨论,能否从浙江经济与教育发展的特点本身,作突破性的改变。
“浙江省拥有高考自主命题的权力,这其实也意味着省级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有能力主导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郭耀邦始终认为,如果应试这条主绳的收缩方向没有变化,那么即使在风声收紧的情况下,有偿家教的风头打压下去了,依然还会有其他形式的家教风云再起。
近年来,浙江的教育界已经在呼吁,从政策层面对此作出调整。郭耀邦透露,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学校的办学水平。本报记者 章咪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