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1, 2010

香港需要精神

  香港需要精神

  江 迅

  先说几个小故事。

  一碗平平无奇的菜干猪骨粥,对一群连基本温饱都没有的老人而言,可谓奢侈品了。被街坊称为“爱心老板”的李松庆,每个周日都会在他的粥档,烹调这碗“爱心粥”,免费给这群街坊长者。57岁的李松庆曾当过出租车司机,1986年接手经营“冬菇亭”粥档。多年来,他都不时参考健康食谱,四处寻觅有关吃的健康信息,为这些长者煮一大锅健康粥,待他们视同自己家人一般。他说,看到公公婆婆吃得津津有味,自己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这种快乐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

  年近60的苏金妹,15岁那年因一场意外,下半生要在轮椅上度过。对一般人而言,可能从此意志消沉,但苏金妹并没放弃人生的追求。她21岁离开医院后,从事义工达30年之久,被喻为“轮椅上的天使”。她省吃俭用,却将自己的积蓄全用于别人身上,四处帮助肢体残障、行动困难的人。她为坐轮椅的缝制用具,烧汤送往医院给那些无家人探望的病人。她一再向政府部门表达诉求,争取为伤残人士提供无障碍设施,让他们在社会上不再“寸步难行”。

  在香港,这样的凡人小事,几乎在社会每个角落都能时时触摸到,但香港的传媒却很少报道,不少自诩为“权力面前讲真话”、“崇尚新闻自由”的传媒,对此根本就不感兴趣。香港需要精神。香港的历史,由中外先贤自强不息所书写,他们构筑了香港人的精神家园。百年来,法治、专业、进取、博爱等精神,构成香港人的核心价值观。今天,香港处在沉沦与变革的十字路口,香港人应当继续探寻香港精神。

  日前,在一次香港亚洲电视高层宴席上,听说亚洲电视正举办“2010年度第一届感动香港十大人物评选”,在感动中寻找本真,在真实个案中寻找香港精神。这令人有些许振奋,香港还是有人想到“感动香港”的。作为香港的主流媒体之一,亚洲电视此举,无疑是推动香港精神家园的建设。据悉,正经历一番股份之争而折腾多月的亚洲电视,最新定位为“反映香港良心”,此举正是执行新政而开展的第一个项目。

  这次评选,接受民众推荐,鼓励观众在自己身边寻找“感动香港”的人物。亚洲电视收到200多个民众推荐的人物故事,从中初选出20多位,拍摄纪录片播放,将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人物再现屏幕。8月起,再经具有公信力的13位评审委员和公众投票,两者各占50%票率,10月选出10名年度“感动香港”人物,让他们背后的故事带给香港市民心灵冲击。

  其实,感动香港的“香港英雄”始终在香港人身边:八仙岭火场勇救学生而牺牲的教师,非典期间舍身救治病人而自己染病去世的医生护士……就说青海玉树那场7.1级大地震,香港义工黄福荣当时正在孤儿院,地震刚发生时,他正在院舍外的空地忙着,震后发现有6人被困屋里,于是,黄福荣折返屋里救人,不料,6.3级余震发生了,楼房经不住震荡全部倒塌,在生死存亡的一刻,他把身边3名孤儿奋力推到楼房旁的安全位置,他自己却没逃过瓦砾压顶。他被救出后已气若游丝,不久便去世了。

  在青海玉树灾区,还有一位活着的“英雄”:无国界医生成员、机械工程师高永贤。他27岁那年,辞去工程师职位,全身心投身海内外灾区人道救援。10年来,他先后前往南苏丹、乌兹别克、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参与救灾。近两年,他一直推动四川灾区重建监控工作,防止所谓“豆腐渣”工程。前不久,他开始长驻青海玉树灾区考察房屋重建。当下,他还在研发手掌大小的Wi-Fi搜救机械人,希望日后可以由体温探测器、针孔摄录机合成的小型机械人,深入瓦砾搜救生还者。

  2个月前,高永贤获得红十字会“香港人道年奖”嘉许,他的内心是富裕的。香港社会素来崇尚金钱挂帅,香港需要更多的人追求心灵富有,传媒理应担当责任。据悉,这次亚洲电视评选感动香港十大人物,有明报、明报周刊、香港电台等作为支持媒体,共同连手参与,建设香港的精神家园。这无疑是值得彰显的好现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