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5, 2010

[幕后]第一支到达灾区的救援部队—兰州军区某防化团

  中广网舟曲8月15日消息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新闻》13时25分报道,8月8日凌晨,正在野外驻训的兰州军区某防化团,接到灾情通报和机动命令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速向灾区开进,成为第一支到达灾区的救援部队。下面我们连线在中央台前方报道组记者孙利,了解救援幕后的感人故事。

  主持人:现在兰州军区某集团军防化团在做什么工作?

  记者:我现在在舟曲受灾最严重的月圆村废墟上,今天,防化团部分官兵在搜救间隙参加了短暂的哀悼仪式,然后继续紧张的工作,今天防化团官兵的主要工作是分成两组,一组继续搜救,第二组是这个团所属的兰州军区核生化应急救援分队继续在废墟现场及全县城进行防疫杀菌。

  主持人:你这两天在舟曲采访,了解到兰州军区某集团军防化团救援背后有什么感人故事?

  记者:我到达灾区后,第一站就来到兰州军区某集团军防化团采访,给我印象非常深的一点,就是这支部队科学高效的决策,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8月8号凌晨,舟曲发生灾害后,这支部队在凌晨3时48分接到预先号令,4点48分接到机动命令。接到机动命令以后,他们在短短的10分钟之内就组织了部队快速地机动,大家知道,一支大部队涉及数百台车辆、装备,近千名官兵,在短短10分钟内就开始出发,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说的高效。

  再一个就是科学。在向舟曲机动的路上,这支部队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行进中,把全团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调集全团最好的装备人员,轻装、精兵高速前进,先遣队有60人。第二梯队调动大型专业车辆、专业装备,在后续跟进,这支梯队大约有530人。第三个梯队就是给养保障分队,因为团里判断,救灾决不是一两天就能结束的事,为保障官兵的体力,给养保障组要就近采购,准备冷热食品。事后证明,这样的决策非常正确,第一梯队赶到后仅用30分钟就成功救出一位被埋群众,第二梯队的大型装备和防疫设备很快就派上用场,第三梯队为部队连续奋战打下了良好基础,部队在救灾20小时后,吃上了第一顿饭。我认为他们做的第二件重要的事是在路上紧急联系了舟曲县人武部,两次调速行车路线,在路上就把任务区划分好。由于组织严密,方法科学,在第一天的救援中,这支部队共在废墟下面营救出16个鲜活的生命。

  主持人:连续奋战七天,救援官兵的精神状态如何?

  记者:我在采访中感到,包括防化团在内的所有救灾官兵精神状态都是非常饱满的,前三天,所有的官兵几乎都没睡觉,吃饭也在废墟上。直到第三天,才有半数的官兵进行轮休,我就是和轮休的官兵们睡在一个帐篷。他们个个睡得都很沉,呼噜声也很大,我在半夜写稿时,从来都是轻拿轻放,生怕吵醒他们,因为他们太累了。可每天早上,他们在四点多就起床,接着到废墟上进行搜救和防疫。在采访中,我也认识了很多可敬可爱的战士,比如三连士官班长李彦飞,本来在营区轮休,听到部队执行救灾任务后,花了700块钱打车赶到舟曲与部队会合,每天都战斗在挖掘现场,现在现场气味已经很大了,他每次都要冲在最前面,挖出8具遇难者遗体。

  主持人:救援过程中,还有哪些事件给你印象最深?

  记者:可以这么说,灾区人民坚强,救灾官兵也是非常可敬可爱。他们都是十八九岁或者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但是面对这样巨大的灾难,每个人都勇往直前。9号早上,也就是灾难发生的第二天凌晨,在舟曲公安局家属院内,兰州军区防化团探测到一处废墟里有生命体征,四连连长王宝成、五连连长杨敬安,带领10多名战士营救,由于五楼和四楼之间几乎被拍扁了,四连连长王宝成只能爬进去施救,一直干了7个小时,终于把幸存者救出。这时,连长杨敬安身体累得快虚脱了。二连排长张治国带领战士清理淤泥时,发现了一只手,老乡们看到后痛哭不止,为了完整保存遇难者遗体,张治国带头放下铁锹,用手一点一点刨,经过两个小时努力,遗体被完整地挖掘出来,逝者家属非常感动。

  民声社区为舟曲祈福:

  我们一起为周曲遇难同胞哀悼!向灾区人民道一声:珍重!

  舟曲泥石流之殇:希望不灭

  【中广调查:白酒涨价,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热搜词:舟曲灾情 对号“潮”人 热辣美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