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6, 2010

九妇院搬迁第一天 一家四代13人都来告别

  

九妇院搬迁第一天一家四代13人都来告别
喻建蓉(前排右一)一家四世同堂三代人都在九医院出生

  昨天,是成都九妇院、成都妇产科医院正式启动搬家的第一天。

  上午9点半,九妇院、妇产科医院启动“万人留言百万惠民及在院病人慰问”活动。到场的每个市民,在留言板上留言祝福。院长郑强说:“市民很给力,感谢市民对医院搬迁的支持。”

  每个到访者,都有机会领到一份价值100元的就诊卡,医院还为每位住院病人准备了一份圣诞大礼包。前来留言的,还有几个家族,他们都是一家三代在这所医院出生。最庞大的阵容,一家13人前来合影留念。

  一家三代10人出生九妇院

  上午,很多市民前来医院话别。

  9点过,李金蓉来到留言板前,她掏出手机,不断地拨打电话,召唤亲属赶紧过来拍照留念。

  李金蓉今年62岁,家住502厂,生于九妇院,又在这所医院工作过。她说,她家三代共有10个人出生在这家医院。其中,还有一对双胞胎男孩。

  几年前,她听说医院将要搬迁至日月大道后,家人在苏坡桥重新购置了房子。“那里离医院近一些,方便我随时去看看。”李金蓉说,医院搬迁,对于她这种“老人”来说,很是不舍。她舍不得这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盘,舍不得院子里四五棵两三人才能合围的银杏树。

  组团怀念一家13人前来留影

  在“迁动人心”万人留言板前,总有一些特别的身影:有人坐着轮椅来,还有人组团来。

  90岁的刘金玲是马尔康人,来成都后一直在九妇院看病。昨天,听说九妇院搬迁了,她叫护工熊高珍推着轮椅来看上一眼。

  在现场,还有一个庞大家庭——秦秀茹一家四代13口人。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只有1岁多。她们一家给医院送来两个花篮,上面写着:“三代人出生地共筑一个家40万童子尿浇灌包家巷”。

  秦秀茹今年78岁,比九妇院的年龄还要大。她是家庭中第一代在九妇院工作的人,此后有7人加盟这个大家庭。至今,仍然有4人继续为九妇院的发展而奋斗着。

  穿起白大褂老员工哭着来告别

  “别了,我的九妇院……”穿上白大褂,站在第一住院大楼门口,喻建蓉的眼里噙满了泪花。

  喻建蓉是众多送行者中眼泪最多的一个,也是秦秀茹家中的一员。她今年55岁,是九妇院的职工。1975年,她的母亲退休,20岁的她顶班进了九妇院。

  最初,她被安置在洗衣房,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四妹儿”。后来,她又到食堂、挂号室、出入院窗口、财务科等多个部门工作。在医院工作了9年后,她去卫校进修3年。毕业后,与同仁一起建起了九妇院的母婴病区。

  医院不断进新人,她由“四妹儿”逐渐变成“四姐”、“四孃”和“四婆婆”。如今医院要搬迁到三环外的日月大道,她说,“不管新中心有多好,她都舍不得离开她的九妇院。”

  80后员工在新舞台上谋发展

  喻珊是喻建蓉的侄女,今年刚满30岁,大学毕业后在九妇院任妇产科医生。相对婆婆、阿姨辈的留恋,喻珊更看重新中心的发展空间。

  喻珊说,受地盘小影响,在九妇院,常年看到的是一床难求的现象,看到的是市民求医的艰辛。“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有些设备也老化了。”喻珊说,医院要发展,搬迁是必需的。只有医院的舞台变大了,医院才能谋求发展,也才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医院发展了,也更有利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发展和进步。”她说,希望她能与医院同发展共进步。

  对新址,对未来,喻珊充满了期待。华西都市报记者席秦岭摄影刘陈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